10月19日,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能源行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有關情況。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2015年,我國全面完成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解決了400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在發展中國家率先實現了人人有電用。
“但客觀講,用電的保障水平還是比較初級的,下一步我們要解決動力電(注:生產經營用電)的問題。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做到了大電網覆蓋范圍的農村都用上了動力電,到今年年底,包括西藏在內,大電網范圍內都能解決。”章建華在會上稱,“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已經徹底告別了能源貧困。貧困地區能源的開發,對保障能源供應、帶動脫貧增收、促進經濟發展、增進發展后勁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能源與脫貧攻堅兩者之間天然聯系緊密,這是由能源的屬性和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的。我國的能源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包括“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比如煤炭資源主要是在山西、陜西、內蒙古和新疆;天然氣主要集中在四川、新疆、陜西和內蒙古;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藏、四川、云南,這些地區相對來說經濟比較落后。
章建華稱,能源的基礎設施對脫貧攻堅起了支撐作用。無電地區電力工程的建設解決了全體中國人有電用的問題,農網的改造升級、通動力電的工程解決了絕大多數地區用好電的問題,使貧困地區的群眾生活有了很大改變。“能源項目投資大、周期比較長,在建設和運營期間需要大量勞動力,也需要采購大量的建材和生活物資,所以對地方的經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僅自身產生經濟效益,也為發展其他產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在會上介紹,能源局發揮電力產業投資規模大、上下游拉動作用強的特點,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
比如,推動貧困地區的電力外送通道的建設。2012年以來,能源局組織有關電網企業推動建成了新疆到安徽,藏中聯網,甘肅到湖南等一大批特大型電網工程,開工建設了烏東德電站送廣東廣西,青海到河南、陜北到武漢,阿里與藏中電網的互聯,以及四川到江西等電網工程,通過這些電網工程的建設,不斷擴大貧困地區電力外送規模,工程總投資合計3362億元,輸電能力超過50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