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元器件作為信息技術的重要基石,對于由物聯網、大數據、量子信息等變革技術所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由歐洲納米電子技術研究協會、歐洲嵌入式智能系統先進研究與技術產業協會和歐洲智能系統集成技術平臺聯合發布的《2020年歐洲電子元器件與系統上的戰略研究議程》報告,以“人工智能及其所產生的影響”為主題,通過系統性的分析和梳理影響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的新技術路線、新商業模式、新社會范式等重要因素,闡述了在全球競爭中對電子元器件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應用領域和所需基本能力。
伴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加速到來,各應用領域對電子元器件的需求將呈爆發式增長。據著名市場研究與咨詢機構Tractica 預測,由AI軟件應用所帶來的直接或間接收益將從2016年的14億美元提高至2025年的598億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場前景必將重塑電子元器件產業的發展格局。
其中,可以預見的未來趨勢包括高性能計算從云端轉移到邊緣,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帶來對新型存儲方案、架構的持續需求,智能移動設備廣泛應用后對器件性能和功耗的要求提高等。另外,由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人機交互所創造的新產品和新服務,5G技術所帶來的無限互聯能力,區塊鏈所帶來的新型安全范式也會深刻影響電子元器件產業的未來發展。
用系統思維看待電子元器件產業現狀
歐洲的未來必須依靠強大的歐洲電子元器件與系統(ECS)產業來塑造。這是用系統性思維看待電子元器件及其價值鏈的相互關聯與作用。這里的系統,既指由軟硬件所集成的傳統意義上的系統,又同時包含以電子元器件為基礎由下至上發展,最終拓展到應用層面的產品與服務相融合的生態系統。
該報告指出,到2030年,數字化、自動化、人工智能將會為全球GDP帶來13萬億美元的增長。思考如何形成一個涵蓋從電子元器件、軟件設計技術與工具,到軟硬件模塊,再到智能產品和系統,最終服務于不同應用的多層級產業生態系統是運用系統性思維發展電子元器件產業的關鍵。
以應用領域為主線分析電子元器件產業的機遇與挑戰。該報告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微電子產業的發展主要是由摩爾效應及同產業并行發展的軟件產業所驅動。任何的性能需求,如功能、成本、能耗等,都可以通過器件的小型化來解決。因此,產業技術發展的路線圖同應用路線圖極大程度上是相互獨立的。伴隨著尺度效應接近物理和經濟上的極限,技術路線圖和應用路線圖變得更加相互關聯。
從人工智能出發研判未來趨勢
該報告分別針對交通與智能出行、健康與福利、能源、數字工業、數字生活等五個應用領域,歸納了電子元器件產業同各領域的關聯、面臨的主要挑戰、發展時間線、以及不同領域之間的融合。同時,從系統和組件的架構-設計-集成,互聯互通性,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計算和存儲,電子元件和系統的工藝、設備、材料、生產等五個技術因素,探討了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圖。
在當前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逆全球化勢力同貿易保護主義形成雙重疊加,勢必對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形成沖擊。作為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風險,增強我國自身供應鏈韌性和彈性的重要抓手,推進高端芯片等在內的先進電子元器件國產化任重而道遠。借鑒該報告的思路并結合我國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現狀,可以從技術和產業政策的角度研究探討并制定我國電子元器器件與系統的戰略研究議程。
在技術層面,一方面應該充分發揮我國在人工智能、5G技術、量子通信等應用端的先發優勢,拉動電子元器件產業加速發展,迅速補齊材料制備、器件設計、裝備研發等關鍵鏈條環節的短板;另一方面更需要大力支持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國家級科研平臺在新型存儲器件、類腦芯片等前沿領域的自主創新,通過原創性科技成果,持續推動電子元器件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在產業政策方面,應該加強區域間協調,差異化發展電子元器件產業,各自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方向,整體規劃產業鏈布局形成全鏈條式閉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