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儀表網 儀表研發】9月25日至27日,位于河北興隆國家天文臺的“LAMOST激光信標系統”項目通過中科院條財局組織的專家驗收,該項目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的支持下,由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李國平團隊和福建物構所林文雄團隊共同合作完成。
林文雄團隊研制的綠光激光器作為LAMOST的核心部件――激光信標,在12公里附近產生一顆處于
望遠鏡中心視場的7等左右的激光星,通過對大氣分子的瑞利散射光波前進行采樣,獲得望遠鏡的面形數據并傳遞給促動器,實現了望遠鏡的主動光學校正。
在激光器研制過程中,為了克服超長激光諧振腔的光學畸變問題,創新性采用時序控制及4f像傳遞技術,突破了一般工業用途激光器20 ns脈寬的瓶頸,研制出65 ns脈寬的激光器。為了使激光器能夠適應-30℃~+40℃的環境溫度,一方面采用熱膨脹系數較低的材料作為激光器底板,并且通過合理的光學設計使激光諧振腔處于穩腔狀態;另一方面,自主研發出自適應光學調整架,能夠利用自身形變抵消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應力,保證了激光諧振腔在環境溫度變化時的穩定性。這些技術為實現7等激光星以及精確測量瑞利散射光波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關的研究工作申請了專利3件,其中授權專利2件,發表文章1篇。
激光器各項指標均優于合同指標:激光功率33 W,功率穩定性為0.7%;重復頻率12 kHz;脈沖寬度65 ns;光束質量M2 = 1.3。驗收總結會上,激光器穩定的性能指標得到了專家組的一致好評,由激光器產生的人工信標大大縮短了主動光學的校正時間,提高了LAMOST的巡天效率,為我國自主研制用于大氣校正的激光導星系統提供了重要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