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四川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種基于導電納米材料的電噴霧質譜裝置及其實現電噴霧質譜分析的方法”成功研發,并且已經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以一級學科建所的中國科學院直屬科研事業單位。成都生物所公共實驗技術中心具有多種共用實驗裝備,擁有600MHz核磁、高分辨質譜、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多功能
顯微鏡等各類先進儀器設備。目前,成都生物所已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項,其中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00多項。一直以來,成都生物所一直對于電噴霧離子化技術都有很深的研究。
電噴霧離子化技術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問世,具有不易引發化合物碎裂的軟電離特性,是質譜分析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離子化方法。但是傳統的技術具有如不能直接分析含高鹽的生物樣品的缺點,需要事先對高鹽樣品預先脫鹽處理,也不能與使用緩沖鹽的
液相色譜聯用。
2017年的時候,成都生物研究所主持承擔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生物質譜探針電噴霧離子源的研制”就通過了結題驗收。成都生物研究所通過不斷優化控制方式、樣品加載方式、高壓接通方式及離子傳輸方式,使其具備了抗高壓干擾、耐鹽、抗基質干擾等特性,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開發了液相接口,使得該離子源可與使用高鹽緩沖溶劑的液相色譜聯用,并且已經成功的研制出了設備。
在研發過程中,成都生物研究所又遇到了新的問題。電噴霧離子化過程通常在極性溶劑中完成的,這種電離技術適用于中高極性體系的離子化分析。然而,許多化合物只溶于低極性溶劑中,而這種樣品難以通過電噴霧離子化,從而使得ESI-MS在低極性溶劑體系的分析和部分有機反應的機理研究方面中受到限制。
針對遇到的難題,成都生物所又提出了一種基于導電納米材料的電噴霧質譜裝置及其實現電噴霧質譜分析的方法。該方法除了能夠離子化溶解在極性溶劑中的化合物,還能夠較好地離子化溶解在低極性溶劑中的化合物,同時滿足極性和低極性體系的質譜分析需求,并且方法簡單、成本低廉。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科學網、四川成都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