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電力調度系統在電力系統的運行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調度系統已成為調度員實施生產指揮和控制電網運行必不可少的工具。昨天,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宣布,將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取代原有的調度自動化系統。
2014年9月18日,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D5000系統)運行穩定,各項功能指標全部達到實用化標準,正式取代原有的調度自動化系統(EMS系統),服務安徽電網調度控制工作。
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是在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統一組織下,面向未來堅強智能電網開發建設的新一代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包含一個基礎平臺和四大類應用,從全系統角度解決互聯電網的數據和模型交換、共享、監視預警、調整控制,以及在線分析評估、調度計劃編制和調度管理等問題,并能實現從時間、空間等多視角對電網運行情況進行全面分析。
傳統電網調度主要由變電站自動化和調度主站自動化組成。兩者構成了傳統的電網調度自動化的基本框架,但是傳統電網調度對客戶的服務簡單、信息單向,系統內部存在多個信息孤島,缺乏信息共享。與傳統電網調度自動化相比,智能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通過加強對電網業務流實時動態的分析、診斷和優化,為電網運行和管理人員提供更為全面、完整和精細的電網運營狀態圖,并給出相應的輔助決策支持,以及控制實施方案和應對預案,最大程度地實現更為精細、準確、及時、績優的電網運行和管理。由于智能電網自動化可及時獲取完整的輸電網信息,因此可極大地優化電網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技術體系,承載電網企業社會責任,確保電網實現最優技術經濟比、最佳可持續發展、最大經濟效益、最優環境保護,從而優化社會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綜合投資及利用效益。
國網安徽電力于2011年開始建設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同年11月安徽電網日前發電計劃及量化安全校核功能通過華東組織的功能檢查,2012年10月安徽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通過了“大運行”體系技術支撐系統建設專業評審,2014年1月1日正式進入實用化考核期。9月11日,智能電網調控系統通過國調中心華東分中心組織的實用化互查,正式步入實用化運行階段。
從2013年開始,安徽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對照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實用化要求,始終將系統實用化作為重點工作,建立了工作組織架構,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國網安徽電力組織各專業積極推進系統實用化工作,對實時監控及預警類應用的28個模塊、調度計劃類應用的19個模塊、安全校核類應用的9個模塊、調度管理類應用的42個模塊開展詳細的梳理和完善,各功能模塊在2013年年內依次實現了主用運行。2014年,國網安徽電力強化系統各項功能的實用效果,逐步提升各項考核指標,使系統逐漸達到實用化要求的標準。在推進過程中,基于工作實際,安徽電力調控中心對系統應用和功能進行創新,取得了多項成效,如基于調度編號認證的安全遙控技術,填補了相關領域空白;地市分時段變權重的省地一體化負荷預測研究成果,獲2014年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據了解,安徽智能電網調控系統目前已實現電網穩態和動態運行監視、變電站集中監控、電網自動控制、網絡分析、在線安全穩定分析、調度計劃和安全校核、調度管理等功能的實用化運行,有力支撐安徽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各專業業務開展。隨著安徽電網新能源裝機不斷增加,該公司抓緊建設水電及新能源調度、風功率預測各項功能,確保2014年年底前建成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