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3月28日―29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會上指出,2013年要按計劃在87個地級城市和29個縣級環保模范城市的449個監測點位開展包括PM2.5在內的6項指標監測,同時,還要努力完成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任務。
環境保護刻不容緩,檢測儀器充當先鋒:我國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約1/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超標的空氣環境中;1.5億畝的耕地因為污染而退化。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主要條件之一,監測是治理保護的前提,監測儀器是監測的實現手段。
據介紹,2012年全國環境監測系統完成了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這一中心任務,并且在縣域生態考核、環境一號C星發射、監測信息發布3項工作方面實現了突破,提升了監測系統的影響力;在例行監測、應急監測、跨國界河流監測、監測能力建設、監測隊伍建設等5個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不斷增強對環境管理與決策的支撐力。
環境監測儀器儀表根據監測對象的不同,可主要劃分為環境氣體監測儀器儀表、環境水質監測儀器儀表、土壤監測儀器儀表、以及物理監測儀器儀表。“十二五”期間,空氣質量檢測儀器年均市場需求為4億元;環境水質系統連續自動監測系統年均市場需求為8億元;廢氣污染源監測系統為25億元;廢水污染源在線監測儀器年均市場需求為18億元;金屬監測儀器年均市場需求為7億元;此外,各大科研機構、設計院和高等院校的環境測試裝置存量市場高達50億元,每年對監測檢測儀器的需求為10億元。近期PM2.5監測提上日程,檢測監測設備迎來旺季。
政府的重視給環境儀器市場帶來機遇。自從2011年PM2.5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野之后,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環境監測的進程,全國各地紛紛于去年開展了PM2.5的監測工作。在分析人士看來,盡管該項工作已經獲得較大的進展,但目前監測PM2.5數據的主要是一些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PM2.5相關監測工作并未完全展開;同時,盡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啟動了PM2.5的監測工作,但仍然存在監測網點密度不夠等一系列問題,因此今年一段時間內,環境質量數據的監測儀器行業仍面臨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國家將投入超過1000億元,在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區域地區,進行大氣污染專項綜合治理。根據規劃,到2015年我國的PM2.5監測將覆蓋所有地級市,僅設備方面的前期投入就將超過20億元。除了PM2.5外,我國對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日趨嚴格,這將帶來可觀的工業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需求。僅環境監測儀器一項,將催生一個百億元市場。據公開數據顯示,環境監測設備的毛利率普遍在50%以上,對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貢獻突出。
圍繞環境儀器這一方興未艾的市場,中外廠商的競爭也在升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近日公布了PM2.5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第一批在檢企業,包括先河環保、賽默飛世爾等10家公司在列。業內人士指出,國產監測設備與外資設備相比,價格比較便宜,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但在穩定性上有所欠缺,故市場上占據主流的還是外資產品。
目前,國內PM2.5監測設備來源仍以進口為主,外資設備占到70%以上。進口的PM2.5監測儀器雖然質量較好,但價格高昂。如賽默飛世爾單臺儀器價格高達28萬元,國產品牌價格則在15萬元左右。但外資品牌占主導是因為其質量好、政府采購規模尚小。一旦大規模采購放量,國內廠商有望憑借在產品及服務方面的優勢占據上風。
無論質量孰優孰劣,價格誰高誰低。面對逐漸顯現的巨大市場,外資品牌已加速在國內各地布局。賽默飛世爾2007年開始在中國銷售PM2.5監測儀器。從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持續到第四季度,其環境監測設備持續爆發式增長。
目前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進口產品高昂的價格及運行費用將使并不富裕的地方經濟背上沉重的包袱,急需加強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出性價比高、質量精良的國產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