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木牛流馬,到好萊塢科幻大片中的終結者、變形金剛和鋼鐵俠,人類對機器人的幻想由來已久,從未停止過在這一領域的探索與追求。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于1959年誕生至今僅50余年,但機器人早已不再止步于科幻電影中,而是“潛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機器人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包括ABB集團、安川電機株式會社及德國庫卡機器人集團在內的全球多家企業豪擲重金參與機器人產業,海外機器人概念股受到熱捧,多只股票今年以來漲幅超過10%。
進入2013年,一輪從海外興起的技術創新潮引起了國內外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并在近期A股市場上形成相關投資熱點。截至14日,本報已陸續推出了4D打印、石墨烯、3D打印、人腦工程、可穿戴智能裝備、機器人6篇“海外新技術探究”系列報道。這些新技術中,既有投資者相對比較熟悉、而且已經有了一定應用基礎的技術,比如機器人;也有大家相對陌生,尚處于研發階段、沒有廣泛應用的技術,比如4D打印,這些技術能夠迅速成為市場焦點,說明目前技術創新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速度越來越快,而且很快就能引起資本市場的反應。
回顧歷史,每一次大型經濟危機后的復蘇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特別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為實現經濟復蘇,更加強了對技術創新的關注度。在目前全球經濟復蘇依舊較為艱難的大背景下,可以說對新技術的掌握與運用能夠決定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目前還不完善的新技術可能將成為所有人都離不開的日常必需品,希望廣大投資者能夠站在時代的前沿,對國內外的新科技技術給予足夠的關注。
從科幻走向現實
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目前國際上對機器人的概念逐漸趨于一致,即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機器。聯合國標準化組織采納了美國機器人協會的定義:“機器人是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機器;為執行不同任務而具有可用電腦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睓C器人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既可接受人類指揮,又可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根據用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行動。它的任務是在特定崗位協助或取代人工,當前在工業、醫學、農業、建筑業、軍事等眾多領域均有廣泛而重要應用。
國內機器人研究者將機器人分為兩類,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自動化裝備。特種機器人是除工業機器人外,用于非制造業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機器人。
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是運動控制技術。目前工業機器人研發主要沿著兩條路徑發展:一是模仿人手臂,實現多維運動,典型應用是點焊、弧焊機器人;二是模仿人的下肢運動,實現物料輸送、傳遞等搬運功能,如搬運機器人。隨著微電子、新材料、控制、傳感交互和3D打印等新技術的發展,通過軟件優化,未來機器人的功能將更加強大。
1920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結合Robota(捷克文,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工人),創造出機器人(Robot)一詞。1959年,機械手臂發明人喬治?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合作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隨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工廠――Unimation公司,英格伯格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1962年,美國AMF公司生產的機器人“VERSTRAN”(萬能搬運),成為第一臺真正商業化的工業機器人,并掀起了全球機器人研制熱潮。
如今,隨著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機器人產業得以迅猛發展,發展特點主要為:橫向上,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由最初95%的機器人用于工業生產,擴展到更多非工業領域??v向上,機器人的種類越來越多,形態各異,更加智能。可以預見,未來機器人的應用將無所限制,而各國大規模研制和應用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到來。
機器人技術將改變世界
英國經濟學家保羅麥基里認為,以互聯網、新材料和新能源為基礎,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理念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已經到來,而“數字化智能制造”的主體就是工業機器人。近日,比爾?蓋茨在對未來科技領域大事件進行預測時表示,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將改變世界。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全球社會組織形式和經濟發展正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衰減和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有望閃亮登場,“逆襲”人類工業化進程。經濟學家認為,未來世界可能將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由人主導的創意領域,二是由機器人主導的制造業領域,這一猜測符合發展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即進一步細化分工和提高交易效率。
制造業迅速進入機器人時代已成為大勢所趨,當前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和實際應用正悄然替代著廣大一線工人。據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最新數據,目前全球已部署了100多萬臺各種工業機器人。其中日本的機器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規模近40萬臺,占全球總量的40%。
與此同時,機器人在工業生產外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寬,涉及醫療、救災、軍事、航天、娛樂,甚至家務勞動、寵物和機器人寶寶等。上周,力拓集團、山特維克公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空間發展權威機構與礦業巨頭,就機器人在太空探索與挖掘領域的合作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
外資巨頭搶灘中國
當前,雖然中國機器人自主研發制造仍面臨瓶頸,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表現強勁,市場容量不斷擴大,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吸引機器人領域跨國巨頭競相搶灘。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IFR)和中國機器人網最新數據,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將達35000臺,占全球總量的16.9%,成為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有鑒于此,包括瑞士ABB集團、日本安川電機株式會社和德國庫卡機器人集團在內的全球機器人行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目前,僅上述外資企業就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55%以上,且仍在不斷強化布局優勢。
德國奧格斯堡的庫卡機器人集團是工業機器人和自動控制系統領域的頂尖制造商,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冶金、食品和塑料成形等行業。1986年,庫卡機器人將一臺機器人產品贈送給一汽卡車作為試用品,這臺機器人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應用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ABB提供機器人產品、模塊化制造單元及服務,目前該集團已在全球安裝了20萬多臺機器人。1994年,ABB機器人部在中國上海成立,成為最早一批進駐中國的國際機器人生產制造商之一。
創立于1915年的安川電機株式會社是日本著名機器人公司,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全球領先。去年,安川(中國)機器人有限公司開工,該公司將主要生產工業機器人及機器人系統,預計年銷售14億元人民幣。
全球第三大電子制造服務商美國捷普集團產品涉及電腦外圍設備、數據傳輸、自動化及消費等多領域。該集團本月宣布計劃投資6.2余億元人民幣在無錫設立與機器人有關的自動化裝備工廠,項目建成后年銷售收入約5億元人民幣。
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海外機器人產業相關概念股普遍一路高漲。截至12日收盤,今年以來,在納斯達克上市的ABB(ABB)股價上漲了9.5%,自去年6月所創低點累計攀升了46.7%。在德意志交易所上市的庫卡(KU2)股價自去年2月低點勁升122.5%,今年以來漲幅達17.7%。于紐交所上市的捷普公司(JBL)股價自去年11月所創低點反彈11.8%,今年以來漲幅為2%。截至13日收盤,在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安川電機股價今年以來漲幅達11.4%,該公司股價自去年9月所創低點大幅攀升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