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有必要弄清兩個問題:1、什么是創造,什么是創新?2、工程師和科學家有什么異同?
為了回答問題1,我們先看兩個例子,如下圖所示,其中,圖(1)所示的是一種用于解決星際飛行中宇航員氧氣供給的方案。在這個方案中。氧氣的來源不是氧氣瓶(那會非常重,并且要準備雙程),而是宇
航員頭盔中的兩盆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植物會在太空飛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向宇航員供給氧氣。圖(2)所示的是一種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例子。這里,陽光作為房屋照明的能源,是免費的。
上圖所示的兩個例子,是屬于創造還是創新呢?這里,我們必須明確一下概念,即:何為創造?何為創新?所謂創造,是指發現了一種前人未發現的現象或原理;而所謂創新,是將一個已有的現象或原理用在了一個前人未曾用到的領域或解決了前人未解決的問題、或是利用已有資源解決了現有的問題。顯然,圖3所示的兩個例子都不屬于創造,因為其中所用到的技術(或資源)都是已有的技術(或資源)。
明確了創造和創新的概念之后,我們再來回答問題2,顯然,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這是他們之間的共同點;不同點是,科學家主要從事的是對未知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機理的探索和發現,即所謂創造工作;而工程師則主要從事的則是利用已知的、由全體科學家發現的科學原理(創造成果)或資源來工程化地解決工程中的問題,所謂工程化即指:考慮了成本、可操作性、可維修性和可靠性等等要素之后確定的方案。由于上述差異的存在,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待遇有著極大的不同:科學家可以允許有大量的失敗,而一旦他(她)成功了,就極有可能得到諾貝爾獎或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而工程師呢?其終生的失敗都只能在一個有限的次數之內,一旦超出這個范圍,他(她)就極有可能失去從業資格!
從創造、創新的概念以及科學家、工程師之間的異同,我們可以斷定,作為商品制造主體的企業,其需求應該且只能是:擁有大量合格的工程師,企業需要的是創新!原因很明顯,那就是,在充分市場化的前提下,任何一家企業都承受不起超過其承擔能力的失敗!
遺憾的是,國內確實有很多企業一直以來,沖動地認為自己應該主攻創造,錯誤地把工程師當作科學家來使用!這或許是很多企業的研發中心成為經費黑洞的一個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