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的發明是人類通信史上的一場革命。20世紀60年代中期,華人科學家高錕(出生上海)以無數的實驗為基礎,首次提出光纖傳輸的概念。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世界第一根損耗小于20dB/km的單模石英光纖。1976年,美國成功進行了10km距離44.736Mb/s傳輸速率的光纖通信系統試驗,1977年又開通了兩個電話局之間世界第一個商用光纖通信系統。此后光纖通信在全世界飛速發展,光纖成為今天信息高速公路的路基,成就了今天的互聯網時代。
產業發展經歷4個階段
我國的光纖研究與世界同步。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通信傳輸領域的科技人員排除各種干擾,自主開發光纖材料、玻璃棒燒棒和拉絲設備、測試儀表、接續工具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國光纖產業的發展按技術狀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上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為起步階段。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把光纖通信列為優先發展的幾大高新技術之一,電子部、郵電部、上海、北京等部市紛紛成立光通信會戰組,取得了多項光纖光纜及光器件的科研成果。
1983年至1987年為第二階段,光纖開始實用化和產業化。這期間,光纖傳輸系統正式接入電話網使用,國家主導投入的光纖和光纜生產線項目驗收并投產,但產能比較小。
1988年至1998年為第三階段,我國光纖干線網大建設,普及全國主要城市的“八縱八橫”光纖干線網建成。項目建設初期,干線網用光纜依賴進口。中期,光纜制造技術日趨成熟,用國產光纜替代進口。后期,中外合資光纖光纜制造企業首先突破光纖拉絲生產技術,打破國外光纖巨頭的市場壟斷,批量供應市場。
上世紀末至今為第四階段,我國完全掌握光纖拉絲技術。2011年年底,全國已敷設光纖總量約為4億芯公里,光纖年容量近1億公里,約占世界光纖總容量的43%,光纖年產能約1.3億公里,光纖預制棒年產約1400噸,可滿足國內40%的需求。同時,我國正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光器件市場,約占全球25%的份額,年增長率約為15%。2011年度全球光通信最具競爭力企業10強中,中國占3席。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光纖消費大國和制造大國。
加快建設技術創新體系
我國光纖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綜合產業形式和技術狀態,主要面臨如下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國內光纖光纜企業主要以光纖成纜、拉絲為主,光纖預制棒等上游原料主要依賴進口。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二是我國是光纖制造大國,但核心技術仍被外國公司控制。制造光纖的主要原料和氣體仍依賴進口,光纖預制棒的60%以上要進口。三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技術話語權。我們掌握了預制棒的制造技術,但在生產效率、成本控制和制造工藝等方面均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并缺乏標準主導能力與市場引導能力。四是我國的光纖產業主要面向國內,國際市場拓展緩慢。
光纖的發明是人類通信史上的一場革命。20世紀60年代中期,華人科學家高錕(出生上海)以無數的實驗為基礎,首次提出光纖傳輸的概念。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世界第一根損耗小于20dB/km的單模石英光纖。1976年,美國成功進行了10km距離44.736Mb/s傳輸速率的光纖通信系統試驗,1977年又開通了兩個電話局之間世界第一個商用光纖通信系統。此后光纖通信在全世界飛速發展,光纖成為今天信息高速公路的路基,成就了今天的互聯網時代。
產業發展經歷4個階段
我國的光纖研究與世界同步。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通信傳輸領域的科技人員排除各種干擾,自主開發光纖材料、玻璃棒燒棒和拉絲設備、測試儀表、接續工具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國光纖產業的發展按技術狀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上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為起步階段。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把光纖通信列為優先發展的幾大高新技術之一,電子部、郵電部、上海、北京等部市紛紛成立光通信會戰組,取得了多項光纖光纜及光器件的科研成果。
1983年至1987年為第二階段,光纖開始實用化和產業化。這期間,光纖傳輸系統正式接入電話網使用,國家主導投入的光纖和光纜生產線項目驗收并投產,但產能比較小。
1988年至1998年為第三階段,我國光纖干線網大建設,普及全國主要城市的“八縱八橫”光纖干線網建成。項目建設初期,干線網用光纜依賴進口。中期,光纜制造技術日趨成熟,用國產光纜替代進口。后期,中外合資光纖光纜制造企業首先突破光纖拉絲生產技術,打破國外光纖巨頭的市場壟斷,批量供應市場。
上世紀末至今為第四階段,我國完全掌握光纖拉絲技術。2011年年底,全國已敷設光纖總量約為4億芯公里,光纖年容量近1億公里,約占世界光纖總容量的43%,光纖年產能約1.3億公里,光纖預制棒年產約1400噸,可滿足國內40%的需求。同時,我國正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光器件市場,約占全球25%的份額,年增長率約為15%。2011年度全球光通信最具競爭力企業10強中,中國占3席。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光纖消費大國和制造大國。
加快建設技術創新體系
我國光纖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綜合產業形式和技術狀態,主要面臨如下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國內光纖光纜企業主要以光纖成纜、拉絲為主,光纖預制棒等上游原料主要依賴進口。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二是我國是光纖制造大國,但核心技術仍被外國公司控制。制造光纖的主要原料和氣體仍依賴進口,光纖預制棒的60%以上要進口。三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技術話語權。我們掌握了預制棒的制造技術,但在生產效率、成本控制和制造工藝等方面均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并缺乏標準主導能力與市場引導能力。四是我國的光纖產業主要面向國內,國際市場拓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