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基礎、生產方式以及組織模式的更替,使得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產業發展呈現出差異化競爭的基石。
工業革命總是與科技革命相伴而生。生產材料、制造工藝以及生產輔助技術等一系列重大關聯技術的群體突破,促成經濟活動效率大幅躍遷,使整個生產體系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工業革命是經濟起飛和加速發展的重要標志。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了“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 “電氣時代”。如今種種跡象表明,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展開。
可重構制造系統的大規模定制生產
這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新材料復合化、納米化,二是生產制造快速成型,三是生產系統數字化、智能化。得益于關鍵技術的突破,本次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也出現相應的重大轉變,既突破福特模式下低成本的大規模生產,也區別于高成本的個性化定制,生產企業在差異化產品和生產成本之間尋求著有效平衡。
1.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現有大規模生產方式追求的是生產成本的最低化,通過細化的勞動分工和規范化的作業流程,生產大量標準化產品,以獲取規模效益,這一生產方式難以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區別于大規模生產,大規模定制的基本思路是,在生產過程中強化產品內部結構的標準化,增加顧客可感知的外部結構的多樣性。基于模塊化和標準化的方法,將不同系列產品所涉及的零部件進行統一,使原有大規模制造中基于成品的批量生產轉化為基于零部件的批量生產,輔之以多樣化的外部構造,實現以低成本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生產方式。
2.剛性生產系統轉向可重構制造系統。傳統的剛性制造系統由專用自動化生產設備組成,系統設計在運行后配置固定,因而適應的是單一產品的生產。柔性制造系統適合于生產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整個系統投資巨大,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由于不同設備廠商控制軟件間的不兼容,系統的集成和操作也存在困難。本次工業革命中,以可重構制造系統為代表的新型制造系統將適應大規模定制生產,這類制造系統以重排、重復利用和更新系統組態或子系統的方式,實現快速調試以及制造,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靈活性以及突出的生產能力。目前大眾公司的橫置發動機模塊化平臺(MQB)就有類似構想,該平臺將大量的汽車零部件實現標準化,令它們可以在不同品牌、級別的車型中實現共享,從而極大降低車型開發費用、周期以及生產環節的制造成本。
3.工廠化生產轉向社會化生產。前兩次工業革命所產生的都是基于工廠范圍的集中型生產方式,特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更是將此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涌現了眾多規模龐大的生產企業及廠房。本次工業革命中,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大量物質流被成功虛擬化而轉化為信息流,故此除必要的實物生產資料和產品外,生產組織中的各環節可被無限細分,從而使生產方式呈現出社會化生產的重要特征。借助豐富的產品設計程序和模板,搭配社區網絡媒體的擴散效應以及用戶之間的互動機制,創新者轉變為制造者的成本迅速降低。
產業組織網絡化和產業集群虛擬化
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遷是伴隨著生產技術的變遷而發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將分散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場轉向縱向一體化的工廠模式,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許多大型企業集團,并因規模經濟形成了產業壟斷。本次工業革命中,為適應全新生產方式,無論是產業內部還是產業之間,都呈現出組織方式的新趨勢。
1.產業組織網絡化。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和市場中,企業間以網絡方式跨越邊界與環境的的緊密聯系,已成為最經常、最普遍的現象。一方面,企業將原來在企業內部的縱向鏈條上的生產過程分離出去,或者說從價值鏈體系的某些階段撤離出來,轉而依靠外部供應商來供應所需的產品、支持服務或者職能活動,形成縱向分離。另一方面,原有的競爭對手,或者不同產業的企業,都因為技術、產品或業務的橫向聯系,形成了新型競爭協同的網絡關系。企業外部邊界模糊,使得組織與外部市場聯系在一起,把整個組織的觸角伸到了市場的各個角落。與網絡化相對應的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結構層次精簡,淡化組織中的等級制度,使結構富有彈性,從而有利于信息的傳遞。
2.產業邊界模糊化。如今,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首先,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在線獲取生產所需要的各類協作服務,使生產要素的配置成本降到最低。在銷售過程中,可以借助網絡使最新產品在短時間內行銷全球。更為重要的是,今后制造業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中服務價值的比重將超過實體價值的比重,不再是簡單的產品銷售,還提供與該產品配套的包括信息系統、配套軟件、操作程序以及維護服務等在內的一個完整的服務系統。與此同時,數字化發展也帶來了原有服務業部門的重構,比如許多服務產品原本難以儲存、生產和消費而需要同時進行,或者生產者與消費者需要實體接觸等,都會因為信息技術而有所突破,服務業產品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可以說,今后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不再是簡單的分工關系,更多地表現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趨勢,兩者之間的組織邊界也因此漸趨模糊。
3.產業集群虛擬化。基于特定地理范圍的產業集群是重要的產業組織模式,極大影響著產業的空間布局及競爭優勢。而今后借助于發達的信息、通信手段以及網絡平臺,產業集群的集聚范圍、內容和形式會快速變化,傳統的地理集群的空間局限正被逐漸突破,并形成網絡意義上的集聚,即產業集群發展的虛擬化。利用網絡經濟所創造的先進信息技術支撐系統,各類產品服務在虛擬環境下得以實現。相比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集群,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對市場和技術變化的反應更為敏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以較低成本整合各種資源,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靈活度。這一新的資源配置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內部組織形式,眾多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戶會借由虛擬產業集群突破資源困境,能夠以低制造成本快速推出新產品而獲得成長。
產業發展差異化競爭的基石
技術基礎、生產方式以及組織模式的更替,使得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產業發展呈現出差異化競爭的基石。
1.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成為競爭焦點。一種新產品從構思、設計、試制到商業性投產,在19世紀大約經歷70年,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則縮短為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1960年代縮短為20年,1970年代以后又進一步縮短為5—10年,而到現在只需2—3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這種態勢必然導致市場競爭焦點的快速轉移。當差異化和低成本制造方式得以共同實現時,能否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極大地影響企業生存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區分不同類型消費者成為必要。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需求推行快速交貨,保證高質量、低成本和重環保的市場供應,便成為影響競爭優勢的關鍵性因素。
2.知識型員工成為核心競爭資源。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對勞動力的解放,與此同時又提高了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掌握機器操作,第二次工業革命要求勞動力高效率生產。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除了某些生產任務因太過精巧而機器人無法操作需轉包給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外,大部分生產工作將由機器人承擔完成。可以預見,從事制造行業的勞動力人數將大幅減少,而剩余的勞動力則需要成為機器維護員、軟件設計者,通過操縱智能軟件管理機器人完成生產任務。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人員需要很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也要求勞動力有良好的設計能力與創意。故此,知識型員工將成為企業核心的的競爭資源。
3.設計制造的區域分工轉向一體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讓企業不必因為依賴水力而將工廠建在接近水源的區域。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實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為降低勞動力成本、廣泛利用稀缺自然資源而開展區域間的分工,形成了以跨國代工為特點的全球價值鏈。在本次工業革命中,機器人的普及將使勞動力占比不斷減少,而且隨著3D打印機的大范圍應用,原有一些以組裝為重點、強調廉價勞動力的生產區域將會因此失去競爭優勢。相反,為了貼近客戶,即時回應需求,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將會趨向集中同一區域,實現零距離互動,從而徹底改變現有的產業區域分工與布局。
4.知識產權保護成為產業生態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知識產權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第三次工業革命強化了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作品在生產設計與制造中的重要性,從而改變了各種知識和信息的存儲地。在網絡環境下,各種數字化作品具有容易復制、傳輸方便和形態多樣的特點,不同于生產設備等物化的知識產權,這類知識產權的創作行為、涉及的社會關系、權利內容等都更為復雜多樣,這對于確定知識產權所有人和有關權屬方面是一個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對各類侵權行為的確認以及各類知識產品的保護將變得更加困難。也正因如此,知識產權問題對產業生態的影響力加大,有效保護知識產權,成為影響產業發展態勢的關鍵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