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工業的主體是傳統產業,但也應包括新興產業,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最為緊迫的是要從我國國情和工業發展實際出發,突出重點,強化政策措施,扎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工業的主體是傳統產業,但也包括新興產業,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此,《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15%左右,并明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發展導向。考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有專門規劃,在《規劃》中并沒有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單獨成章,而是將其融合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之中。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在全面分析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的基礎上,在“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增強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等部分對我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做了詳細闡述。
著力處理好五個關系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要著力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要處理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關系。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產業的簡單替代,而是通過促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來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大多數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憑空而為,必須依賴于傳統產業所形成的技術積累、制造能力、產業組織等基礎支撐。同時,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也迫切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牽引和帶動。
要處理好自主創新和開放發展的關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是新技術,只有技術的創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加快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
要處理好市場基礎性作用和政府引導推動的關系。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般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前期,通常存在潛在市場空間巨大、現實市場拓展艱難、產品創新速度快、技術風險高等問題。因此,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立足于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調動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放寬市場準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為各種資本有序進入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戰略性新興產業門類多、涵蓋領域廣,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必須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統籌規劃、系統布局,明確發展時序,促進協調發展。同時,要選擇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重點推進;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優勢區域,大力培育產業集群,促進其率先發展。
要處理好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的關系。戰略性新興產業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進行培育發展,因此必須著眼長遠,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重大前沿性領域及早部署,積極培育先導性產業。同時,要立足當前,推進對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具有重大作用的相關產業較快發展,推動高技術產業健康發展,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支柱型產業。
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
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討論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會議指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當前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對于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最為緊迫的是要從我國國情和工業發展實際出發,突出重點,強化政策措施,扎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要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和應用示范工程。在2011年已啟動智能制造裝備、新型顯示、云計算及信息安全示范等專項基礎上,抓緊做好稀土稀有金屬材料及器件、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通用化學名藥、寬帶中國、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海洋工程裝備、重大環保技術和裝備等專項的前期論證和項目儲備工作,組織實施好重大裝備首臺套、新能源汽車、TD-LTE規模技術試驗、三網融合、物聯網等應用示范工程。
要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和共性技術。按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確定的重點方向,統籌利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資源,集中力量加快突破高端裝備、系統軟件、關鍵系統和材料、基礎零部件等重點領域的關鍵及共性技術。同時,繼續組織實施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劃。
要研制一批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標準。結合年度技術標準計劃制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技術標準研究和制定,如新能源汽車充電技術和設施標準,物聯網和云計算的基礎和共性標準體系等。同時,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布局,建立公共服務平臺,開展重點領域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工作。
要完善一批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產業鏈條。按照工業轉型升級投資指南和重點技術改造導向目錄,圍繞動力電池材料、光伏制造裝備等重點產業鏈條和薄弱環節,分年度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推進重點領域產業鏈改造升級,完善新興產業鏈條,形成一批先進的規模化生產能力。
要創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基地。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生態環保”的原則,積極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產業集聚區建設,引導企業和各種創新要素向園區和基地集聚。優先支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要支持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圍繞重點領域發展需求,加強整體籌劃,加快建設一批技術創新平臺,重點支持新興產業研發設計、試驗驗證、檢驗檢測等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升新興產業發展支撐能力。
要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產業聯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支持和鼓勵通過壯大主業、資源整合、業務流程再造、資本運作等多種方式,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優勢和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一批專精特新的專業化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