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發布的《化妝品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內容顯示,目前國內大部分日化企業在品牌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方面距國際品牌尚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企業還停留于傳統的產品營銷層面,重視分銷渠道和產品價格的比拼,而忽視了品牌建設和產品管理,一些通過廣告和營銷打開銷路的品牌往往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容易在長期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對這一弊端,某化妝品代工企業感同身受,“現在日化行業的一大隱患就是只重視下游的渠道和營銷,忽視上游的產品質量過程控制。而在這一點上,前央視標王秦池酒業正是前車之鑒,秦池用6年的時間從山東臨朐縣的一個年產不足1萬噸的小酒廠,發展為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的全國知名品牌,卻在更短的時間里走入絕境”。
適度自動化
上海輕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化妝品制藥裝備分公司總經理徐峰在談及為何自動化會成為行業焦點時表示,“目前為止,日化行業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外資在中國日化市場的份額在70%以上。目前國內市場大小日化企業共有3000多家,市場洗牌不可避免,最終可能只會剩下2000家左右的企業,除整個行業的發展需要日化企業在品質和生產過程中保持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外,國內外日化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也促使自動化成為重要課題,而自動化或許將是衡量企業是否會被淘汰的重要標準。”
徐峰同時也表示,受制于我國日化的目前的發展現狀,國內日化企業的自動化應結合行業現狀和企業的實際需求,“最為理想的是經過研發后在生產線上進行無人的全自動化操作,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人力成本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企業專利。但在目前的日化大環境之下,我們所倡導的企業自動化是適度的自動化,而非意味著盲目的全自動化,比如現階段部分液洗和護膚品的小料添加必須要人工投料,不同品類間的空氣潔凈度要求迥異,所以適度的、適應現階段需要的自動化方式才是最為合適的方案。”
以我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為首的自動化控制專家團近日在考察隆力奇時也感嘆,在國內日化制造業仍處于低附加值的大環境之下,日化企業自動化升級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日化企業的成本賬
即使機械制造商已放低目標,不斷與日化企業求同存異,但日化企業卻仍不買賬。廣州市桂格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品牌銷售總監張志斌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日化企業的生產線基本都以半自動化為主,尚未出現大規模使用全自動化設備現象。這與目前國內企業的產品結構密不可分,國內的化妝品企業大多都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單品,而很少有單品能夠達到上億規模,所以采用全自動生產線基本不太現實。”
在他看來,類似灌裝王老吉的品牌才是生產線自動化的主要客戶,因為全自動化意味著每個單品擁有一條生產線,即全自動的標準在于品牌要實現單品銷售過億,否則就企業投入而言就會產量浪費。
一套自動化生產線設備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人民幣,并非日化企業所能承受或愿意投入。回顧國內已經或者正在進行生產過程自動化的企業,也僅僅只有上海家化、大寶、霸王、相宜本草等寥寥可數的幾個品牌。而這些品牌的明星單品業績相當突出,如大寶SOD蜜2011年銷售約為8億元,六神占據上海家化50%左右的銷售額。按照上述代工企業的說法即是“不差錢”,這些品牌單品業績良好,企業自身要么是上市公司,要么就是現金流充沛。
張志斌認為,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形發展下去,“國內企業出于成本因素固步于目前的生產現狀,隨著國家法規和監管的完善,只怕未來幾年會有大批企業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而被市場淘汰,而外資企業的市場會越來越大,本土企業將愈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