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料電池研究所章俊良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題為“Constraining Interlayer Slipping in P2-Type Layered Oxides with Oxygen Redox by Constructing Strong Covalent Bonds”的研究論文,揭秘鈉離子電池正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晶格滑移機理。燃料電池研究所博士生蔡鑫胤為第一作者,章俊良教授、祖麗皮亞·沙地克副教授和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周永寧教授為通訊作者。
基于陰離子氧化還原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能夠突破傳統正極的能量密度極限,但陰離子電荷補償引起的結構不可逆相轉變卻對電極材料離子擴散動力學和充放電循環壽命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此,研究團隊設計制備新型P2-Na2/3Li1/4Sb1/12Mn2/3O2正極材料,通過利用Sb元素的強離子電勢構建穩固的Sb?O共價鍵,抑制充電過程中的晶格滑移,使電池正極材料在充電過程中只發生Z相轉變,緩解晶格層間應力,降低Na離子擴散勢壘,實現電池快充。
研究結合了多模態表征技術,通過球差
電子顯微鏡將充放電過程中的Z相滑移可視化;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技術探究正極材料電荷補償機理,并揭示錳和氧原子周圍局部結構的演變規律。為了評估電池的應用潛力,研究團隊將Sb元素修飾的正極材料組裝成軟包電池,基于正極的能量密度高達487 Wh kg?1,輸出電壓可達3.4 V,在實驗室成功點亮LED燈帶。
綜上所述,研究通過引入強離子電勢的Sb元素對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摻雜修飾,抑制充電過程中的晶格滑移,提高材料層狀結構穩定性,構筑穩定的離子擴散通道,實現電池快充。該研究聚焦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在陰離子氧化還原過程的結構穩定性,揭示了充放電過程中正極結構相轉變規律和氧原子電子結構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為開發高比能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