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顆粒污泥反應器作為一種高負荷的有機廢水處理反應器,自發明以來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雖然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厭氧生物技術,但是有大量的廢水難以形成顆粒污泥。為了應對該問題,全世界范圍內的大量的科學家加入了開發厭氧膜生物反應器的行列。將厭氧生物技術應用于生活污水的主流處理被譽為環境領域的圣杯。厭氧膜生物反應器在此方面展示了很好的前景。該反應器在高含鹽廢水等工業廢水方面也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面臨著膜表面上易于形成過濾阻力極大的污泥層的問題。如何控制該污泥層的形成是影響厭氧膜生物反應器運行能耗及膜壽命的重要問題。圍繞該污泥層的形成機理,學術界提出了不同的假說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于對該機理的認識不夠深入甚至是顯得混亂,相關控制污泥層形成的方法尚處于百花齊放的階段但是沒有在有價值的方向上深入研究。
經過對現有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污泥層的形成與反應器中微小的顆粒在膜表面的微觀受力息息相關。種類各異的各種控制污泥層形成的方法,其本質是減少微小顆粒的數量并增加微小顆粒離開膜表面的力。雖然微小顆粒在微觀層面受到大量的、不同的力的作用,但是剪切誘導擴散力、膜抽吸拽力及膜施加的XDLVO力是關鍵的受力。而控制微顆粒的尺寸是非常有效的影響微小顆粒受力條件的方法并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泥層形成。微顆粒的尺寸可以通過合理、連續施加絮凝劑來實現。
后續的研究應該重點關注如何構建智能化的絮凝劑連續投加方法從而實現控制污泥層形成的自動化。
相關論文發表在T1期刊《Critical review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根據Scopus網站,該雜志的CiteScore值目前在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及Waste Management and Disposal領域內的學術期刊中均排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