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市綠色產業促進會提出并起草的《工業廢氣異常排放監控及自動采樣技術要求》團體標準已完成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郵箱:1277494373@qq.com,截止時間2024年5月11日前。
從國內背景來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廢氣排放量不斷增加,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公眾對環境質量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對工業廢氣排放的監管要求越來越嚴格。因此,制定《工業廢氣異常排放監控及自動采樣技術要求》是符合國內環境保護形勢的迫切需求。
在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嚴格的工業廢氣排放標準和監管體系,通過技術手段對工業廢氣進行監控和采樣,以確保環境質量的穩定和改善。這一技術要求的制定,有助于我國與國際接軌,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保護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標準主體內容由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工作原理與組成、監控技術要求、自動采樣技術要求、樣品的運輸和保存、實驗室分析、結果與計算、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和資料整編。
本標準規定了工業廢氣異常排放監控及自動采樣過程中的工作原理與組成、監控技術要求、自動采樣技術要求、樣品的運輸和保存、實驗室分析、結果與計算、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和資料整編等技術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固定污染源廢氣VOCs的有組織和無組織排放監控及自動采樣,不適用于泄漏和敞開液面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監控及自動采樣。
非危險場所現場監測方法:
監測點位區域為非危險場所,應優先選擇現場檢測法,具體要求如下:
——正常生產周期內,若排氣筒排放時間大于 1h 的,在 1h 內以等時間間隔監測至少 3 次,取多次測定值的平均值作為測試結果;或者連續測試 1h,以 1h 測試的平均值作為測試結果。
——正常生產周期內,若排氣筒的排放為間歇性排放,排放時間大于 10min 且小于 1h 的,可以在排放時段內以等時間間隔測試至少 2 次,取多次測定值的平均值作為測試結果;或者在排放時段內連續測試,以測試的平均值作為測試結果。
——正常生產周期內,若排氣筒的排放為間歇性排放,排放時間小于等于 10min 的,應在排放時段內連續測試,以測試的平均值作為測試結果。
危險場所現場監測方法:
監測點位區域為有防爆保護安全要求或防爆保護安全要求未明確的危險場所,選用GB 3836.1中規定的本質安全型(ia或ib類)監測設備進行現場直讀監測、否則采用現場采樣監測,采樣方法HJ 732執行,樣品采集完成后,在最近的安全區域使用分析儀器進行測量,使用現場采樣監測時,應平行測量至少3組測試數據的平均值作為測試結果。
實驗室分析方法:
特定情況下必須采用實驗室分析方法時,需注明原因。使用實驗室分析方法時,按HJ732進行采樣,然后盡快送往實驗室進行測量,實驗室分析時應平行測試三次,其相對偏差應小于30%,計算其平均值作為小時濃度,否則應重新測試。
結果與計算:
1.VOCs 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應折算為干基標準狀態,“排放濃度”計算方法見 HJ/T 397 等相關技術標準要求,結果單位為 mg/m。
2.報出數據的有效數字的計算修約規則按 GB/T 8170 執行。
3.平行樣的測定結果用平均數表示,低于分析方法檢出限的測定結果以“未檢出”報出,以檢出限的一半參與排放量計算。
資料整編:
1.收集和整理的記錄包括:預調查記錄表,監測方案,現場采樣記錄表,樣品交接流轉記錄表,采樣影像記錄,分析記錄及相關資料等。
2.預調查記錄表應至少包含以下信息:企業名稱,地址,聯系人,行業類型,主要產品,主要原料,主要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廢氣處理工藝及設施,主要工藝參數(RTO 的燃燒溫度,活性炭的投量)等信息。
3.現場采樣記錄表應至少包含以下信息:工況記錄,氣密性檢查結果,流量校準結果,煙氣參數(煙溫度、濕度、流速,流量、含氧量等),采氣體積,被檢測單位人員等信息。
4.現場監測影像資料,應標注采樣時間,地理位置等信息。
5.收集整理的資料與相應的監測報告一并存檔,妥善保管,符合 HJ 8.2 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監測評審補充要求》中的相關要求。
6.在保證安全性、完整性和可追溯的前提下,可使用電子介質存儲的報告和記錄代替紙質文本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