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計量工作意見》,近日,南京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南京市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了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促進南京市計量事業發展。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6年,計量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不斷完善計量監管體制機制等3個方面發展目標。
一是不斷提升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力爭申請獲批建設“國家現代先進測量實驗室”1個、參與共建1~2個,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2~3項等,以期在先進測試技術、高端儀器核心算法、核心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二是持續增強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力爭標準物質研發達到500項以上,參與制修訂國家計量技術規范40~50項,申報獲批省級科技創新團隊(計量)2~3個等,建立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計量服務保障能力。
三是不斷完善計量監管體制機制。力爭強檢項目建標覆蓋率不低于95%,每年引導培育誠信計量自我承諾示范單位不低于1000家等,建立新型計量監管模式和制度,實現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
展望到2035年,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度提升,關鍵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綜合實力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加強先進測量能力建設,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高效精準測量的迫切需求,為國家新一代測量體系的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實施意見》明確了加快計量科技創新布局、加強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建設等4個領域21條建設任務。
一、加快計量科技創新布局
(一)加強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重點開展計量戰略發展研究,量和單位、不確定度理論模型研究應用、計量整體解決方案等理論研究。應對計量基準量子化變革,積極參與國家“量子度量衡”計劃,研究基于物理常數的量子計量技術,突破量子傳感和芯片級計量標準技術,開展時間頻率、力學、化學等計量技術研究及應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識產權。
(二)加強量值溯源技術和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針對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領域,探索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數字化模擬測量、跨尺度測量、復雜系統綜合計量等關鍵技術。強化涉及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多參數檢測、在線檢測、動態監測等技術方法和
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
(三)加強高端精密測量技術研究。立足本市儀器設備制造優勢,加強高端儀器設備核心設計、核心器件、核心控制等技術研究,支撐我市儀器儀表產業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加強高精度計量標準自主研發應用,推進關鍵計量測試設備、新型儀器儀表國產化進程,推動儀器儀表等精密測量產業園區建設。
(四)加強計量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培育各領域“專精特新”測試平臺,圍繞南京產業測試需求,籌建國家先進測量實驗室、國家和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進一步加強計量基準、計量標準能力建設,持續提高計量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
(五)加強計量科技創新生態建設。圍繞國家戰略和全市產業發展需求,鼓勵計量技術機構、高校及相關企業申報國家級和省部級計量科技項目,設立南京市計量科技專項。開展多學科融合、多領域合作,鼓勵申報計量科技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實施重大計量科技攻關項目。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強南京市計量檢測機構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國家級計量機構的深度合作對接。
二、加強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建設
(一)加強計量標準體系建設。適應國家計量標準體系架構改革,統籌考慮技術能力和現實需求,構建以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地方計量標準、企業計量標準為主體的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絡。實施計量標準能力提升工程,在重點領域新建一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加快推進各級各類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建立嵌入式、芯片級、小型化的計量標準,實現對制造過程中關鍵參數的實時在線測量和最佳控制。
(二)加大標準物質研制應用。加強標準物質研發和應用的市場化培育,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高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加大對標準物質的研發投入,加強對涉及生物醫藥、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標準物質研發立項指導。大力支持公益性標準物質推廣應用,提升標準物質質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
(三)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積極推進我市計量技術機構從“公益”職能向“公益+科研”職能轉型,實行更有利于調動計量科技創新積極性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釋放計量機構動能。加強全市各板塊普惠性、基礎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規模效益好、創新能力強、具有產業號召力和影響力的計量測試機構。
(四)支撐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持續發揮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協同作用,推動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鑒和共享共用,形成“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建立以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為龍頭、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為骨干、社會共建共享計量實驗室為補充的多方位計量測試服務體系。
(五)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加強長三角地區、南京都市圈計量協同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發展戰略計量服務協同平臺建設。深入開展長三角計量技術規范共建共享和區域性計量比對活動,實現區域內計量資源共享、能力結果互認。圍繞國家重點項目和任務需求組織計量技術指導幫扶、計量項目援建,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積極參與計量國際交流合作,支持計量技術機構參加國際計量比對。
(六)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發揮“智庫”力量,組建南京市計量技術委員會,完善委員會工作機制和管理規則。支持高校設立計量測試相關學科、專業,加快培養量子計量、產業計量、碳計量、計量數字化等領域復合型人才。加強計量人才引進相關政策支持。
(七)完善企業計量體系。在新興產業領域鼓勵指導企業加強計量管理體系建設,支持大中型骨干企業建立完善產業鏈量值統一準確保證體系,并將產業鏈上中小企業納入共同的計量管理體系。加強企業計量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強化企業對工業測量過程、測量數據的管理,積極組織推動其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
三、強化計量應用和產業服務
(一)支撐先進制造業。提升計量檢測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計量測試服務。加強先進計量測試技術與智能制造過程的深度融合,開展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開發評測智能系統性能的參考數據集和計量測試平臺,提升數據和知識協同驅動的計量測試能力,為智能制造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二)支撐南京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建立完善碳排放計量體系,加強碳排放基礎前沿和關鍵共性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建設碳計量標準、碳排放監測和核查評估能力,開展重點單位碳計量審查,加強碳計量能力。探索建立碳計量服務體系,推動能源資源環境計量數據與碳計量數據的有效銜接和綜合利用,在部分企業、園區、生活區等開展低碳計量試點。
(三)重點提升生產生活性服務業計量保障能力。加強涉及生物醫藥、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領域的計量技術指導和政策扶持,研制相關計量技術和計量標準,推進服務大眾健康和安全的計量保障能力建設。開展物聯網、組合導航及應用、遠程計量等技術研發,提升計量服務交通運輸、現代物流等領域的保障能力。
(四)服務數字南京和智慧南京建設。加強計量與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及產業數字化科研生產平臺聯動,強化互聯網與物聯網領域計量服務,高水平服務數字南京、智慧南京建設。研究智能基礎設施計量測試技術,解決影響全市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計量技術難題。推進計量檢測大數據采集,拓展“工業互聯網+計量”智能檢測的市場應用。加強智能傳感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全面提升物聯網感知裝備質量水平。
(五)服務軍地協同。深入推動計量領域軍地協同深度發展,加強北斗衛星導航、新材料、生物醫藥和型號產品計量技術研究,力爭參與相關重點實驗室、重大預研、重點產品等項目研究實施,拓展檢測認證平臺建設,助力軍工單位解決計量測試難題,進一步健全軍地協同計量服務保障體系。
四、加強計量監管效能建設
(一)完善計量政策法規。根據《計量法》修訂進程,適時推動南京配套計量法規規章制度修訂。加強計量相關法規及政策研究,推動相關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加強新業態、新領域計量監管問題的研究,利用地方立法手段補充完善國家計量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完善符合市情實際、產業發展需求的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工作制度。加強地方計量技術規范與計量標準建設協調推進,強化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實施和評估過程管理。
(二)推動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探索實施智能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建立南京市計量工作多部門協同機制,制定南京市計量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管理,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推行并完善“企業自我評價+自我承諾、政府培育推動+后續監管、倡導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誠信計量建設模式。
(三)先行先試開展南京智慧計量監管新模式。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加強供水、供氣、供電、供熱、通信、公共交通等計量基礎設施建設。面向精準醫療、體育健身等民生領域,夯實高品質生活計量基礎。加強薄弱環節領域計量監管,如計量技術機構及建標單位證后監管等。圍繞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糧食購銷等領域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檢定能力建設。持續開展集貿市場、加油站、眼鏡店、商品定量包裝等民生領域計量監督檢查。開展信息化監管、遠程計量、嵌入式計量等新型計量監管模式研究,在電動汽車充電樁等領域推進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
(四)完善計量執法體系。加強區域間、部門間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聯動執法機制。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處制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計量業務監管和綜合執法相銜接,加快信息共享和案件轉移。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強化依法移送、依法辦案意識,加大計量違法行為打擊力度。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培養計量執法隊伍。鼓勵舉報計量違法行為,依法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形成計量社會共治的良好局面。
在保障措施方面,《實施意見》?明確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工作支持、加強計量文化建設、強化落實評估等四個方面,目的是保障和促進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