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政策】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全面開啟全市計量事業發展新征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基本建立,計量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列,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計量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計量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充分激發計量技術機構科技創新活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和重點產業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完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礎理論和戰略發展課題研究,建設一批全國一流的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測量實驗室,搭建一批產業契合度高的計量科研服務和成果轉化平臺,加快推進全市計量技術能力提升。
——計量服務保障效能日益提高。計量在全市重大戰略中的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覆蓋重要產業發展領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市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研制一批專業計量測試裝備,形成一批專用計量測試方法和技術規范,計量服務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體系日趨完善。
——計量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實施一批計量基礎能力提升重點工程,在計量
標準體系建設、標準物質研制、機構能力提升、人才隊伍建設、區域協同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加速計量基礎再造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統籌推進鍛長板強優勢和補短板蓄后勢,全面提高計量基礎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持續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計量監管體制,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強化計量技術規范制定修訂,探索構建新型計量監管模式,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展望到2035年,全市計量科技創新水平與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計量整體能力躋身全國領先梯隊。全面建成現代化計量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形成計量社會共治格局,區域計量能力高效協同發展。
在強化計量科技研發能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規劃》提出:
強化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
加強計量戰略發展和基礎理論研究,創新計量應用技術。積極參與和推進“量子度量衡”計劃,應對計量基準量子化變革,重點開展時間頻率、力學、化學等計量技術研究及應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識產權。開展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精密測量技術的前瞻性研究。
加快溯源技術及計量裝備研究。
重點面向先進制造、貿易結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醫療健康及養老、節能環保等領域開展溯源技術和計量裝備研究,推動關鍵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結合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加強標準化、智能化、高精度計量器具的研制應用,提升重點領域計量裝備國產化率以及國產計量裝備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
加強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
創新發展遠程和在線計量技術、復雜環境和極值量計量技術應用,加快開展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況環境檢測技術、直流電能計量技術、計量設備虛擬仿真技術、智能電網量測領域質量數據分析及評價關鍵技術等基礎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智能化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強化涉及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多參數檢測、在線檢測、動態監測、遠程監測、自動化檢測等技術方法和
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增強快速檢測能力。
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
圍繞國家戰略和全市產業發展需求,針對汽車摩托車、儀器儀表、衛星導航、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快實施西部(重慶)科學城計量科技創新項目。發揮好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的科創引領作用,加速整合社會計量資源,充分釋放企業創新活力,開展多學科融合、多領域合作,鼓勵聯合申報計量科技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實施重大計量科技攻關項目。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在提升產業計量服務水平,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壯大方面,《規劃》提出:
服務制造業發展。
實施全市制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計量基礎。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消費品、材料工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需求,搭建一批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聚焦全市制造業領域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難題,加強應用性、創新性、前瞻性計量測試技術和產業計量測試方法研究及專用裝備研制,為“重慶制造”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的計量測試服務。實施制造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充分發揮計量對產業鏈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實現計量對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專業支撐、技術保障和創新服務。
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
充分發揮計量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加大計量對現代物流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助力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服務我市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服務高端儀器儀表發展和精密制造。
面向高端儀器儀表和精密制造產業計量檢測需求,重點完善壓力、流量、電磁、光學、化學等儀器儀表檢測能力開發,拓寬儀器儀表檢測服務范圍,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自動化水平。開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服務行動,建設一批計量測試共享實驗室,解決企業生產設施不完備、檢測能力不足等問題。鼓勵引導企業進行高端儀器儀表研發,拓展產品種類、擴大服務市場,在特色儀器儀表領域持續做大、做強、做響“重慶制造”品牌。
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
加強計量與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產業數字化科研生產平臺聯動,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強化互聯網與物聯網領域計量服務,高水平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研究智能基礎設施計量測試技術,解決影響全市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計量技術難題。開展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智能工業控制系統整體測量性能。推進計量檢測大數據采集,拓展“工業互聯網+計量”智能檢測的市場應用。加強智能傳感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全面提升物聯網感知裝備質量水平。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標準體系,推動地區和行業碳排放計量標準方法研究,依法開展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提升碳計量和碳匯計算技術支撐能力。推進全市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工作,強化結果運用,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拓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和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等技術服務。加大能源資源和環境衛生計量數據的挖掘分析與利用,助力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提高能源計量動態監控能力,強化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碳追蹤中的應用。
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計量專業優勢,圍繞建設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完善城市交通系統、完善能源保障體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重大工程、重要裝備、重點網絡線路計量需求,開展交通一體化綜合檢測、監測設備量值溯源和保證技術研究,開展計量技術攻關與先進測量裝備研發,持續提升計量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保障能力。
在夯實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規劃》提出:
加強計量標準體系建設。
建立國家計量標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為主體的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體系,確保量值傳遞溯源鏈條的完備性。加快推進各類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在重點領域新建一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提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
加大標準物質研制應用。
加強標準物質研發應用的市場化培育,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高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加大對標準物質的研發投入,加強對涉及生物醫藥、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的標準物質研發立項指導和知識產權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公益性標準物質推廣應用,提升標準物質質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
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
持續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動計量技術機構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強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普惠性、基礎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技術資源配置,推動“一區兩群”計量技術機構發展更加平衡充分。建立以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為龍頭、市級計量測試中心為骨干、社會共建共享計量實驗室為補充的全方位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培育一批規模效益好、創新能力強、具有產業號召力和影響力的計量測試機構。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間的協同服務、協同創新,推動形成一批公共檢測平臺。
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
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載體,加快計量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創新型團隊建設。支持計量技術青年骨干參加國家級、市級重大科研項目和重點平臺的研究、實驗活動。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加快培養產業計量服務與民生計量保障需求的緊缺人才。推進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職稱、職業技能等級、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等制度有效銜接。探索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機制。
完善企業計量體系。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通過分類指導,幫助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工業企業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計量管理人員與計量器具,加強對計量檢測數據的收集、分析、應用和管理。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計量技術服務機構的引領帶動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微企業計量管理能力。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凡是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
推動計量交流合作。
圍繞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區域計量協同發展,持續深化計量服務區域合作,組建川渝產業計量技術聯盟,建立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計量支撐體系,打造區域資源互補、市場信息互通、標準體系互認、市場發展互融、監管執法互聯的服務平臺。加強計量對外交流合作,推動計量領域高質量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計量援助和國際計量交流合作。
在加強計量監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方面,《規劃》提出:
完善計量法規體系。
積極推動計量地方性法規制定修訂,完善相關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加快全市計量技術規范體系建設,加強計量檢定規程、校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建成符合市情實際、滿足產業需求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成立重慶市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負責全市計量技術規范制定修訂、實施、評估和監督的全過程管理。探索建立計量技術規范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計量技術規范的制定修訂和宣傳推廣。
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
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推動計量監管制度創新。推動企業內部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實施智能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推動對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項目量值準確性、可靠性計量評價,對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重大專項開展量值保障能力驗證,推動對計量器具、測量軟件、測量系統、測量平臺開展綜合計量評價。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
強化民生計量監督管理。
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面向精準醫療、體育健身、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完善相關計量保障體系,夯實高品質生活的計量基礎。圍繞食品安全、貿易結算、衛生防護、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三農”領域延伸,持續提升鄉村計量技術創新和服務供給水平,縮小計量領域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
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
聚焦數字賦能,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模式,通過器具智能化、過程自動化、數據系統化,積極打造新型智慧計量體系。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推動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計量實驗室。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裝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務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
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
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做好誠信計量建設規范宣傳工作,在供水、供電、供氣、成品油、驗配眼鏡等領域樹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誠信計量典型,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動經營者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建立完善誠信計量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落實。
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
加強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提升計量執法效果。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打擊計量作弊、缺斤短兩、偽造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計量業務監管和綜合執法相銜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執法效率。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推動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力量,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構建開放、多元的法制計量格局。大力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培育和壯大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持續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
在保障措施方面,《規劃》提出了五項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加強學科和文化建設;加強協調聯動;狠抓評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