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十二五’規劃的統籌,可以把一些企業和社會力量與國家的轉型力量全部整合在一起,加速物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最終讓中國整個信息化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
2月14日,工信部正式發布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物聯網項目總體組專家鄧中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指出,《規劃》的出臺,足以體現國家對于發展物聯網戰略新興產業的共識和決心。
解決產業鏈三大欠缺
“近幾年許多行業都在研討物聯網的各種應用和發展,應該說大家對物聯網有了一定初步認識,對物聯網未來的前景和規劃的研究也較成熟。”鄧中翰表示。
不過,在相關產業鏈方面,我國還比較薄弱。首先,僅僅具備一些相對簡單的技術,缺乏核心、高端技術;其次,針對各行各業的信息化與物聯網之間進行互聯互通,目前還缺乏一個客觀統一的標準;其三體現為龍頭骨干企業的缺乏。
因此,我國物聯網產業目前的狀況可歸納為“一個大進步,三個有待發展”。
一個大的進步是指我們對物聯網領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更加堅定了朝著物聯網方向發展的決心。
三個方面有待發展,主要包括:一是在核心技術領域還有待突破,二是國家行業標準需要進一步的建立,三是對物聯網骨干企業的培育還要加強,要讓他們能夠參與制定技術標準并把產業做起來。
眼下,美國、日本,以及歐洲一些國家,已將物聯網廣泛應用于交通、電力等領域。其企業大多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和設備。而且,各國正積極通過各種手段推動物聯網產業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
“我們希望通過‘十二五’規劃的實施,把差距縮小。”鄧中翰說。
鄧中翰認為,要推動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培育龍頭企業是關鍵。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不僅在產業、市場推動方面,同時在核心技術和標準制定方面發揮骨干作用。同時,通過龍頭企業與國家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還能夠將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劃納入實踐之中。
同時,培育和發展產業聚集區,能促使物聯網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給他們開展技術研發和產業標準方面的合作,甚至在未來共同完成一些重大項目方面互相支撐提供平臺,也有利于在產業發展初期,解決物聯網發展的技術問題、標準問題和產業應用問題。
加強示范應用
目前,我國物聯網在安防、電力、交通、物流、醫療、環保等領域已開始得到應用,且應用模式正日趨成熟。
鄧中翰認為,“從幾方面看,安防領域已成為我國物聯網應用最具體、最明確、普及量最大的領域”。
首先,安防領域已經在物聯網核心技術方面取得顯著突破,在芯片、軟件等方面都已實現自主可控。
其次,安防領域已頒布SVAC國家標準,即《安全防范監控數字視音頻編解碼技術要求》(簡稱SVAC標準)。其具備全數字化、智能化和全網絡化的特點,是最具備物聯網技術特征的世界領先水平的標準。相比之下,包括美、英等發達國家,圍繞反恐、奧運等重大任務,目前采用的仍是傳統閉路電視廣播通訊的標準。
第三,安防監控領域已形成一些能夠扛得起國家任務的龍頭企業。如海康、中國安防、華為、中興、中星微電子等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正逐漸顯現。
“安防領域的物聯網探索,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范例。”鄧中翰認為。
2011年,我國僅安防產業的市場總規模就達到了3000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安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顯示,2015年行業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不過,鄧中翰認為,一定要注意一個指導思路:物聯網最重要的不是拼命鋪網絡、買設備,最核心的應該是它帶來的人工“智能”的價值。
發展好物聯網產業,不是純粹的投資拉動型,也不是純粹的市場拉動型,而應是價值拉動型。鄧中翰強調:“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圍繞提高智能的價值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