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十一部門出臺《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食品產業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產業,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是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發展載體和關鍵增長引擎,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助力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領導人在廣西、福建、寧夏等地考察時,先后對柳州螺螄粉、武夷山茶葉、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指導意見》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地方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推動形成“百花齊放”的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格局,培育食品產業發展新動能,為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意見提出主要目標,到2025年,傳統優勢食品產區規模不斷壯大,地域覆蓋范圍進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明顯改善,一二三產融合水平持續優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產區,2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地方特色食品產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業化典型案例。
《指導意見》瞄準建設現代食品產業體系,圍繞食品工業全產業鏈推進上下游協同發力,從農產品原料的保障、到產業集群的建設、到技術裝備的提升、再到食品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拓展,均進行了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別是設置了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集群以及技術裝備和工藝提升方向三個專欄,對重點工作進行了細化和聚焦。同時在品牌建設方面持續發力,慎終如始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堅持以創新為引領推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鏈向高端攀升,向新場景和新賽道延伸,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推動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提升裝備和設計水平,是促進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著力點。《指導意見》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務,一是增強共性基礎技術能力。借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資源,加強地方特色食品營養靶向設計、風味品質修飾、功能成分高效提取分離、加工工藝適應性改造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強化超微粉碎、快速鈍酶、節能速凍、氣調保藏等實用工藝推廣應用。二是提升先進裝備供給能力。促進全自動高速無菌灌裝、智能溫控蒸煮、數控高密度發酵、微波滅菌、超高壓非熱殺菌等現代食品加工工藝裝備推廣應用;積極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提升工藝裝備水平。三是加強工業設計推廣應用。發揮工業設計賦能作用,加速向產品研發、加工制造、外觀設計等各環節滲透,促進產品設計與中華傳統工藝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意見要求,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地方特色食品全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原料采收、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數字化發展。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推動加工工藝流程再造,鍛造一批數字化車間、5G全連接工廠和智能工廠,實現柔性生產和智能制造,加快產品迭代更新,提升供給與需求適配性。
《指導意見》的落地見效,需要各部門、各地方、各有關單位發揮自身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著眼打好政策“組合拳”,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組織保障。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構建部、省(自治區、直轄市)、市三級協同工作機制,加強央地聯動;建立部際協調機制,協同推進產業發展。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發展提供助力;鼓勵市場化運作的各類基金加大對地方特行色食品領域技術創新和薄弱環節攻關的支持力度;穩妥推進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三是健全標準體系。開展特色食品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鼓勵制定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產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轉化。四是加快人才培養。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培養產業發展亟需的專業人才;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形成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隊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