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2022年國家計量技術規范項目制定、修訂及宣貫計劃的通知》(市監計量發〔2022〕70號)要求,國家海洋
標準計量中心負責牽頭制定《海水二氧化碳分壓
測量儀(傳感器)校準規范》現已編寫完成“征求意見稿”。2023年1月15日前將意見回執(見附件)反饋(yutaofans@ncosm.org.cn),本規范為首次制定。
按照國家計量技術規范編制要求,本規范內容結構上共分為八章,依次分別是范圍、引用文件、概述、計量特性、校準條件、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校準結果表達、復校時間間隔。
二氧化碳氣體(COz)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已被廣泛關注多年,而其在海洋環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其產生的影響則在近幾十年內,才逐漸為各國海洋學家以及環境保護學者所認識并逐步重視起來。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8%,作為最大的碳庫,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COz,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COz總量的30%被海洋吸收。
在此過程中,作為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受到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海水酸化帶來的后果歷歷在目。因此開展海洋碳循環研究及海氣通量交換觀測,己成為國際公認的重要行動計劃和方向,在此過程中各類測量手段從無到有,逐步成熟發展起來。
“二氧化碳分壓”(pCOz)是碳循環研究中的一項重要指標,與“總堿度”(TA)、總溶解無機碳(DIC)及pH共同組成海水CO2參數體系,與其他輔助信息結合在一起可實現對海水CO2體系的完整描述。
目前pCOz測量技術中比較成熟的主要包括非色散紅外光譜法(NDIR)和光腔衰蕩光譜法(CRDS),前者發展較早,已有多款商品化傳感器應用于各類觀測場景;后者采用了更為先進的光腔衰蕩技術具有靈敏度更高、穩定性更好的優點,目前已有Picarro公司的相關產品問世。
目前該類傳感器/儀器測量準確性的保障主要依靠標準CO2氣體對檢測器進行定標校準,而由于涉及水氣平衡效率,因此對于整機性能的質量評價多依靠比對活動進行評判。
國際海洋碳協調計劃(IOCCP)曾多次組織儀器比對工作,各國研究者也針對不同類型/原理的設備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同一區域范圍水體的pCOz觀測,不同設備的結果即使在室內較穩定的環境中仍然存在著差異。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從計量學的角度對pCO2傳感器室內校準測試條件進行探索,并給出通過系列方法獲得pCOz數據修正的途徑。該工作的完成將為國內pCO2觀測數據的質量保障及設備計量性能評價提供重要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