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也難怪人們總是用波瀾壯闊、一望無際這樣氣勢磅礴的詞來形容海洋。你知道嗎?海洋不僅能為人類提供氧氣、食物、藥材等寶貴的資源,還能提供氧氣、調節氣候,孕育著成千上萬的物種。
然而,海洋一邊為人類作出貢獻,一邊還要承受著巨大的負擔。近年來,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進步,工業對化石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威脅海洋環境。除此之外,工業廢水排放、生活垃圾污染等問題也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研究人員認為,全球溫度每上升2攝氏度,就可能有10%的海洋物種消失。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但近岸局部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有待改善,一方面,直排海污染源存在超標排放現象,另一方面,河口海灣水質有待進一步改善。
在近海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目前我國已有遙感衛星、無人機、微
傳感器等多種觀測手段對海洋生態環境進行監測,今年以來,新型近海生態環境監測執法船也頻頻亮相。如我國首艘千噸級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中國環監浙001”,船上設4個專業實驗室,配備了樣品采集、常規海洋理化參數測定、微生物分析、海洋動力學測量等
儀器儀表,可以快速獲取突發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海洋災害范圍、毒性、危害程度等數據,準確反映突發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情況。
海洋的污染問題的源頭一般是岸上,治標還需治本,我國不斷規范入海排污口整治,今年3月,我國印發《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從總體要求、排查溯源、分類整治、監督管理、支撐保障五個方面明確了相關要求,并開展各類遙感監測、水面航測等實用技術開發和裝備研發,分析排污口的空間分布及排放規律對受納水體水質的影響,倒逼岸上污染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科學家還成功研制了海水總氮總磷原位光譜傳感器并實現業務化運行,可為海洋環境保護、災害預警預報、海洋牧場、生態污染評估、資源開發等提供數據參考,為獲取海水總氮總磷實時數據提供自主技術手段,增強我國自主海洋監測能力。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刻不容緩。隨著我國對這項工作的不斷推進,大氣、水質監測分析儀器的需求將不斷攀升,各類環境監測儀器也將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