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我國制造業產業升級、調整結構中可以預見,自動化成套裝備作為實現先進制造業的基礎和前提,必將在汽車、機械、醫藥、電子、電力設備、交通運輸、能源、化工等諸多行業中大放異彩。
日趨上升的人工成本、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這三大因素將催生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春天”。人工成本上升是促使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所依賴的低成本優勢的逐漸喪失,倒逼企業轉型,也促使國家“調結構,促轉型”政策出臺,而國家出臺法規對工業自動化裝備進行扶持則是對這一政策的具體回應。因此,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推進我國工業自動化發展的核心因素。
在調結構過程中,實現轉型的企業將能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和優惠政策。與之相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企業將面臨淘汰的境地。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會倒逼企業加快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工業企業通過大量運用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占領行業制高點。
可以預見,自動化成套裝備作為實現先進制造業的基礎和前提,必將在汽車、機械、醫藥、電子、電力設備、交通運輸、能源、化工等諸多行業中大放異彩。
在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中,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汽車工業(包括摩托車、汽車及零配件等)一直是占比最大的一塊,2009年仍占據了36%的比重。電力電子、橡膠塑料、機械及金屬制品跟隨其后,分別占據了18%、10%和7%的比重。食品飲料、通訊、陶瓷玻璃及其他的行業總共占比23%,說明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已經延伸到各個領域。
隨著我國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機器人保有量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來自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09年多用途工業機器人的中國裝機量達到37318臺。同期,在日本這一數字高達332720臺,在德國也達到144133臺。
我們以工業機器人應用最為廣泛的汽車行業為例。從汽車工業每百萬名生產工人占有的機器人數量來比較,日本1710臺、意大利1600臺、美國770臺、英國610臺、瑞典630臺,而我國還不到90臺。可見我國仍然是世界上工業自動化相對比較落后的國家,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目前,我國進口的工業機器人主要來自日本。2004年日本對華出口的機器人占我國進口的工業機器人的一半,其他歐洲品牌機器人,如ABB、KUKA、COMAU等,占據市場的另一半。以工業機器人應用最為廣泛的汽車工業為例,2010年我國汽車自動化裝備市場規模達到347.68億元,其中約有70%為進口產品。因此,國內廠商進口替代空間巨大。隨著工業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和巨大市場需求的拉動,國內已經形成了一批在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設備領域卓有建樹的企業,代表企業包括新松機器人、智云股份、天奇股份、首鋼莫托曼和昆船集團公司等。
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的發展主要是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提高控制工藝的水平。我國設備制造業有個普遍現象,就是重視制造技術、制造精度而忽視控制工藝。做出的設備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工業機器人尤其如此。這主要源于我國機械設計和電氣控制設計分開的設計體制,一般都是以機械為主提供工藝要求,而電氣控制為輔,電氣只負責實現機械提出的工藝要求。控制工藝是工業機器人的靈魂,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設計體制,在控制水平上獲得突破。
另一方面是主要元器件的國產化。工業機器人成本主要由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機、機械本體四部分組成,其中能實現國產化的只有機械本體,占全部成本的15%,其他大部分關鍵部件依賴國外產品,這使得國內機器人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價格競爭力。
總之,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相關企業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