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yè)】導讀:近年來,文物保護與修復成為熱詞。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影片熱映,到敦煌守護者樊詩錦,傳統(tǒng)文藝復興、文化傳承的新注解正在編寫。從一把小鋼刷,到如今各類專業(yè)儀器設備齊上陣,考古歷經風雨變遷,如今考古已經和技術難以分割,相容一體。讓文物重見天日。
近日,湖北省博物館一大批青銅文物重見天日,等待人們破塵解土,掀起塵封的古老記憶。“技術+文物”也再次成為焦點。湖北省文物修復團隊對博物館近百件套殘缺、腐蝕較為嚴重的金屬質地文物進行搶救性修復。這些質地為銅或鐵的金屬文物,是古代各個時期遺存下來的,有法器、兵器以及生活用器等。修復工作包括去銹封護、整形、修補配缺、焊接修復、加固、拼對粘接、補配復原等。
讓金屬重現光彩,為殘損器物恢復原貌,文物修復師們秉持著專業(yè)與耐心,守護著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修復文物的過程,是在延長文物的生命,更是在與歷史對話。文物修復儀器則是為這場“對話”搭建橋梁。不同于絲織物、畫卷等柔性文物,金屬文物材質較硬,且多為立體,文物修復師們難以通過一般工具直觀了解內部情況,X光
探傷儀、
金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儀等儀器成為不可缺少的利器。
長久在地下埋藏,金屬物在埋藏環(huán)境中受到土壤可溶鹽、微生物等環(huán)境介質影響而發(fā)生化學、電化學反應或生物作用;出土后又暴露于大氣中,銅、鐵質不斷銹蝕分解。尤其是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金屬物質更容易被氧化,慢慢被分解成廢銅、廢鐵。
對于表面銹跡斑斑的金屬文物,不了解內部情況,貿然除銹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此時X光探傷儀派上用場,它能夠幫助修復師看清文物內部情況,有針對性地修復。此外,工業(yè)CT檢測儀也是觀看文物內部情況的儀器。與X光探傷儀不同,X光探傷是平面影像,工業(yè)CT探傷則是三維立體成像。
要遏止、減緩金屬類文物腐蝕,有效地保護和修復文物,必須先了解腐蝕的原因,并檢測分析腐蝕成分、程度,風險評估文物。在此情況下,文物修復一般采用無損儀器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分析文物表面銹跡,在了解了銹的化學組成后,可根據相應的原理選擇合理的除銹方法,在保證不傷害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完成銹跡清除。
在隨后的文物分析中,金相分析助于我們觀察文物的微觀鑄造結構、金相組織、銹蝕生長狀態(tài),進而研究其冶煉鑄造工藝和加工工藝,達到文物修復的目的。
10月19日,我國文物行業(yè)首個職業(yè)技能標準――《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頒布,這也是目前職業(yè)方向最多、內容最為豐富、體量最大的一項職業(yè)技能標準。隨著標準的正式發(fā)布,其中不乏包括對專業(yè)修復工具的使用要求。考古緣起到如今,少不了儀器補給。
儀器讓時光與生命碰撞,讓時代與人物的交融。未來,更多儀器還會投入到文物修復領域中,運用科學方法、儀器檢測助力文物修復是文物修復者堅定不移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