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進口食品不再是奢侈的象征,而是已經逐漸融入大多數消費者日常生活當中,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不過,進口食品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如在抽檢中會查出品質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等。
近些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消費習慣逐漸向更高的消費層次即營養型、健康型、休閑型、國際型轉變,再加上開放政策的支持以及貿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斷完善,推動進口食品消費規模高速增長,諸如乳制品、三文魚、燕窩、食用油、肉類、水果及干堅果類和罐頭類等進口食品逐漸成為尋常百姓餐桌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09-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7.6%,到2019年進口食品規模已經700億美元以上,達到724.7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全球非常大的進口食品消費國之一。其中,除了乳粉,水產品、食用植物油、肉類等大宗產品進口量都已超過1175萬噸。因此,進口食品安全也已經成為保障我國消費者安全的大事。
事物都有兩面性,在進口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涌現出的進口食品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就進口食品抽檢來看,不合格的進口食品原因,其中包括品質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食品添加劑超范圍或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等等,使得進口食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這同時也倒逼監管部門要不斷強化進口食品的抽檢力度和相關鑒別、檢測技術水平的提升。
日前,以“創新驅動發展,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辦。在展會上,中國檢科院展示了“跨境食品品質及身份特征識別檢測技術”成果,其屬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跨境食品品質與質量控制數據庫構建及創新集成開發”項目。
據筆者了解,“跨境食品品質及身份特征識別檢測技術”主要針對乳制品、燕窩、三文魚、食用油等跨境食品,其成功突破了身份鑒別和危害物識別等核心關鍵技術,并構建了基于多組學的跨境食品物種、產地和品質識別技術體系,有助于提升我國跨境食品品質與質量安全水平,將在市場監管部門、檢測機構和食品企業中得到落地應有。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以及物流、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更多消費方式的普及,而居民的消費能力增強,也將促進進口消費規模穩步增長。基于此,行業研發人員還要繼續抓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這個重要突破口,提高科研產出質量,打通成果轉化通道,為不斷提升我國進口食品品質與質量安全水平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