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導讀:2021年后,我國開始高度重視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問題,智能電動工具的“卡脖子”問題日益凸顯,發展智能電動工具行業的戰略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一、智能制造與智能電動工具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這一概念最初源自于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這個擁有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和最先進的研發設施網絡的國家,立志要將德國打造為輸出先進制造系統的佼佼者。《中國制造2025》提出時間為2015年,恰逢中國遭遇國內經濟沖擊,致使整體股市大跌的背景,同時國內還存在產能過剩,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國內提出要將中國的制造規模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
電動工具是以電動機或電磁鐵為動力,通過傳動機構驅動工作頭的一種機械化工具,可以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手工操作機械化。在工業上,電動工具被普遍應用于航天航空、高鐵建設、船舶制造、汽車、模具制造產業等裝備制造業領域以及建筑道路、裝飾裝潢、木業加工、金屬加工等領域,是制造業零部件領域的核心工具。
智能電動工具是智能工廠產線中的核心環節之一,是輔助生產制造環節中擰緊作業、沖擊作業等多類作業的工具,往往來說,工具的精確度、數字化、和智能化應用將在極大程度上決定這些零部件的質量情況和整體智能化應用,從而影響到整個產品的質量。
所以說中國智能制造想要實現穩健、安全可控的發展,就必須優先攻克智能電動工具領域的短板環節,真正意義上的將中國制造推向中國智造。
二、中國智能電動工具的發展
1、中國電動工具逐漸向智能化發展
電動工具的發展推動了中國電器工業的蓬勃發展,性價比和產品升級的概念成為消費者主流參考
標準,在供需兩端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全球電動工具迎來了行業的“智能化革命”。
圖1:中國電動工具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42-1979):由于技術水平的差距,中國電動工具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產品種類稀缺,市場基本被進口品牌壟斷,例如博世、牧田、得偉等品牌的產品。此階段中國經濟形勢迅猛發展,電動工具領域供不應求,處于賣方市場。
第二階段:多元化發展階段(1980-2010):經早期啟蒙教育及行業競爭趨于成熟,從廠家及渠道角度分析,競爭者增多導致市場供需發生變化,市場供需關系趨于平衡,用戶經過行業啟蒙,對產品品質有明顯要求,信源為此階段代表性企業,其通過大功率電鉆及多力士
攪拌器的開發,打造“明星產品”,并積累資金和人氣,成功擁有多元化的發展基礎。
第三階段:激烈競爭階段(2011-2020):產品技術開始趨向于同質化,性價比和產品升級的概念成為消費者主流參考標準,隨著下游工業市場對于工業工具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業競爭加劇,部分中小企業陸續淘汰,高端產品仍然基本依賴進口,行業集中度開始提升。
第四階段:智能發展階段(2021-至今):一方面,在新發展階段下,隨著中國工業技術不斷升級,電動工具開始向無繩化和無刷化探索發展,加速追趕國外先進品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在AI、5G、大數據等方面的先行應用和發展,利用人工智能以及數據追溯的方式結合電動工具,向智能化電動工具領域跨步發展,將會加速我國打破國外領先品牌的壟斷格局。
2、中國智能電動工具政策環境
智能電動工具作為與智能制造相匹配的工業工具,我國為夯實工業基礎,提升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我國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
但總體來看,由于電動工具整體行業市場份額較小,國家也僅僅只是在“智能+”,智能化改造,智能工廠、智能化應用等方面提及,并未提出相應的專項規劃來指引其發展。
表1:近三年智能電動工具部分政策匯總
3、中國智能電動工具市場規模
電動工具制造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且其上游供應鏈需要較為完備的工業基礎配套,由于中國密集勞動力和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特點,使其在制造電動工具中具有先發優勢,并且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及快速發展的戰略規劃為電動工具提供了大量的制造需求,在過去10年內確立了全球制造產能中心的地位,并在本土培養出了成熟的供應商及代工廠體系,因此國際電動工具龍頭企業將中國作為其產能的主要布局點。
相比于全球市場而言,目前中國國內市場巨大,每年平均占據了全球70%的規模市場,2019年中國電動工具總產量為2.8億臺,占全球整體產出規模(4.1億臺)的68.3%,相信隨著下游產業的驅動,后續的市場仍然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
圖2:2016-2019年中國電動工具占比全球規模情況
數據來源頭豹研究院前瞻產業研究院
目前電動工具正在實現向“智能化”實現革命式的替代,目前現有的電動工具今后將迎來新的一輪變革發展,老式的電動工具將會難以滿足目前智能工廠以及智能化生產的需求,屆時智能電動工具將會迎來新的一輪替代潮流,引起整體行業的快速發展。按照頭豹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937億元的銷售規模。
圖3:2016-2019年中國電動工具銷售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頭豹研究院前瞻產業研究院
三、高端領域被國外占據,嚴重影響國內制造業安全問題
目前,中國電動工具的主要產品市場集中在民用環節,這些產品要求質量較低,價格較低,品牌競爭力很有限。而在專業級智能電動工具以及工業級智能電動工具環節卻鮮有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從2015年以來,智能制造在我國如火如荼的推行,在汽車、白色家電以及電子信息等板塊均得到了較快應用,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智能電動工具領域均為進口。在過去五年(2016-2020年)中,中國優先在汽車、白色家電等領域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生產,但伴隨著中美貿易戰所引發的美國斷供華為芯片事件開始,我國智能制造的短板環節尤為凸顯。
智能電動工具雖說在整個智能制造體系中是比較小的一塊內容,但是該板塊的缺失難以通過智能化系統確保作業精度、準確度和效率,就難以做出高質量的產品,也難以有效構筑整體的智能化制造體系,直接影響到中國制造向智能化制造邁進的進程。
結語:中國智能制造的展望
2020年的疫情和美國斷供華為芯片等一系列的外部環境變化,無疑將中國智能制造體系短板和痛點展現出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同樣重要,相信隨著國家逐步“脫虛就實”,切實有效地推動中國制造業的全面發展,智能電動工具的短板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