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氣候變化的觀察,早已脫離了肉眼觀測,進入了儀器與衛星時代,并且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氣象觀測包括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觀測、大氣遙感探測和氣象衛星探測等。由各種手段組成的氣象觀測系統,能觀測從地面到高層,從局地到全球的大氣狀態及其變化。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眨眼之間,小暑已至。小暑節氣一到,高溫天氣也就不遠了。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暑表意炎熱,小暑即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小暑到來,就是盛夏的開始。
說到二十四節氣,就不得不說一說古代對天氣氣候的觀察與掌握。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是古代人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
據了解,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臺,唐堯陶寺古觀象臺就可以通過觀測日出確定節氣。根據考古人員在原址的模擬測試,從第二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
到了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氣候變化的觀察,早已脫離了肉眼觀測,進入了儀器與衛星時代,并且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氣象觀測包括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觀測、大氣遙感探測和氣象衛星探測等。由各種手段組成的氣象觀測系統,能觀測從地面到高層,從局地到全球的大氣狀態及其變化。
據報道,7月5日7時28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三號E星。該星是風云三號03批氣象衛星的首發星,也是世界民用業務氣象衛星家族中首顆工作在晨昏軌道的衛星。
氣象衛星是氣象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氣象衛星利用所載的各種氣象遙感器,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層的可見光、紅外和微波輻射,以及衛星導航系統反射的電磁波等,并將其傳回地面,從而得到各種氣象資料。
相比于其他氣象觀測儀器,氣象衛星不受自然條件和地域條件限制,同時還具有觀測范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等優點。目前,氣象衛星所提供的氣象信息已廣泛應用于日常氣象業務、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大氣科學、海洋學和水文學的研究。
“風云”系列衛星是我國氣象觀測的主力衛星。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發射。經過數十年發展,中國目前已成功發射4顆風云一號、 7顆風云二號、3顆風云三號衛星,其中風云系列的單號為極軌氣象衛星,雙號為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目前風云三號衛星已全面取代風云一號衛星,可從二維遙感成像到三維綜合大氣探測,從單一光學探測到全譜段寬波譜探測,從公里級觀測提高到百米級觀測,從國內組網接收到全球組網接收。7月5日發射的風云三號E星設計壽命8年,配置11臺遙感載荷,主要用于獲取數值預報應用需要的大氣溫度、濕度等氣象參數,保障氣象領域核心業務,提升天氣預測預報能力;監測全球冰雪覆蓋、海面溫度、自然災害、生態與環境,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綜合能力;開展太陽、空間環境及其效應、電離層數據監測,滿足空間天氣預報和保障服務的需求。
該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天氣預報準確率,豐富中國氣象衛星業務觀測體系,助推中國空間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
隨著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進步,對于氣象的觀測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國內,也在為國外氣象觀測提供服務。風云系列衛星已經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目前有超過2500國內用戶及多達7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收與利用風云衛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