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刷臉”乘機、無人駕駛汽車主動識別并避讓行人、輔助醫生診斷疾病……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真正進入落地實踐階段,正在加速改變人們生產生活。
通過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每天1000多個航班的機位分配,由原來人工分配的4小時縮短為僅需1分鐘;通過建設智能運營中心,航班放行正常率超過87%……通過數字平臺整合物聯網、大數據、視頻云、地理信息系統等資源,深圳機場建設了近100個智慧化項目,構建起數字化平臺生態系統。
人工智能應用的生動場景如今觸手可及。小到居家出行、大到政務工作,人工智能技術正將諸多智能新生活夢想變為現實。例如,在智能問答方面,南京云問公司研發的智能問答機器人,幫助企業人工客服減少了超過85%的咨詢量;思必馳公司打造的“數字網格員”,2小時內能完成對1萬名居民的信息采集。算法方面,中關村科金公司實現了企業和個人在政務服務的引導、填報、預審、支付等全流程的在線辦理。北京得意音通公司的互聯網身份認證服務,目前覆蓋了金融、公安、社保、政務等領域……
人工智能還加速改造一些傳統生產、辦公模式。比如,企業自主研發的內部辦公管理系統,通過整合內部數據和引入算法引擎,實現考勤、付款、報銷、預算、合同、供應鏈、資產等業務與流程的自動化管理,既滿足了防疫期間的遠程辦公需求,也大大提升企業運行效率。
《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產業白皮書》指出,人工智能已全面覆蓋社會運行的基本要素,提升全局運轉效率。專家表示,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像水、電一樣大眾化,顛覆和變革醫療、金融、運輸、制造、服務、體育等各個行業。
在不久前進行的北京冬奧會“相約北京”冰上項目測試活動上,人工智能在現場傷員傷情感知與救援中的有效應用,讓人們看到了其在未來大型運動會上大顯身手的可能。
據悉,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將著重構建開源算法平臺,并在學習推理與決策、圖像圖形等重點領域進行創新。各省市“十四五”發展目標中,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被重點提及。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2024年,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占比將達到15.6%,成為全球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從全球視角看,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具備了很好基礎,但也存在明顯短板。中國在科研產出、產業發展和政策環境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在科技實力、人才儲備、人工智能開源生態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業內專家建議,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亟須進一步優化布局,一是構建完善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相結合的學科體系,二是重點布局一批企業級人工智能研究院,三是打造區域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創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