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 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智能農業等多個概念吵得火熱, 都是相對于傳統農業提出來的 。數字農業是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初級階段,是一個能力逐漸遞升的過程。把農業生產場景中的各相關要素、以及農業生產決策過程都進行了數字化。有了這個基礎,針對農業生產中各種決策有了數據可依。
從種植規劃、選種定苗開始,到什么時候施肥、灌溉、打藥、收獲等各個環節都實現了精準決策后,大量的數據沉淀下來,并根據產量和品質等各結果要素的反饋,才會更加有的放矢、有數可依實現更高層級的智慧農業。以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數字農業進化進程的簡筆畫。 就目前而言,雖然智慧農業的概念滿天飛,但中國農業的現實和現狀是還處在從傳統農業、機械化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升級的交疊過程中,有些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技術還沒有被廣泛的接受和普及。
數字農業技術都包含哪些方面
數字農業技術可以簡單理解為傳統各個農業學科技術+現代各種信息技術的集群。這些年隨著萬物物互聯各種技術的集成,在農業能夠看得見的包括: 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巡田、施肥、智能農機、農田機器人、各種
氣象站和
傳感器、智能設備等等;還有些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感知到的氣象、農業遙感,還有些大多數人看不見摸不著的5G、邊緣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各種不明覺厲的技術’。
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講,能夠非常方便地在移動端享受復雜背后的簡單,比如農業氣象預報、災害天氣預警、遙感巡田、無人機和農機設備作業的數據和農事決策建議,甚至一鍵啟動田間的職能灌溉和施肥設備等等。可以說這些數字農業技術的內涵和外在,已經滲透到了農業生產中的方方面面,也在幫助中國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
農業氣象讓種植者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傳統農業典型的一個特征就是’靠天吃飯‘,換句話說,種植業的風險是很高的,尤其是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災害天氣頻繁。如何降低或轉移種植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一直是農業從業者的心頭疼。數字農業技術中,專業農業氣象服務也是瞄準了這一痛點,從作物品種對于氣象各環節要素的需求出發,為區域種植品種提供數字決策建議;從播種需要的環境條件、預測播種期可能發生的農氣災害,提供精確的播種時間,從播種到收獲提供全生育的氣象預測和減災措施建議,’知天而作‘大大地降低了種植風險。萬一發生十年二十年不遇的農氣災害,農業天氣指數保險也可以讓農民的風險控制一定的范圍之內,讓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大大提升了。
農業的面源污染也是我國霧霾天氣的成因之一。大量的肥料和農藥施入到農田中,通過揮發、滲漏、表面徑流進入到土壤、水體和空氣中。追求高產當然是主要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業人員沒有過硬的技術,不掌握大量決策所依的數據,不知道準確的用藥用肥時間、劑量,施用方式是更好的。為了追求高產穩產,甚至是為了追求安心,以為多施肥多施藥就一定能高產。
數字農業技術中的病蟲害預警、精準施藥、精準灌溉和精準施肥物聯網技術等都在精確計算地考慮施肥施藥的時間、種類、劑量、方式等等,以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的同時,把用藥用肥的劑量也降到低,這樣一方面保證了食品安全,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降到了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