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卻面臨著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制造業基礎能力仍然很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不斷增多。
具體到
儀器儀表制造業,我國儀器儀表制造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工作雖然已取得較大進展,并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儀器儀表制造國,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比如高端儀器儀表依賴進口、產品質量差、產品可靠性穩定性不強等問題凸顯。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技能人才
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到來,我國制造業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制造業提質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2017年8月,國務院總理在主持召開推動制造強國建設座談會上表示,促進制造業提質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這個優勢和潛力。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整個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數據顯示,我國技能人才已超過2億人,占就業總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僅有5000萬人,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與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不管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轉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還是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都需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支撐。
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才,在人才培養的“蓄水池”中,職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職業院校畢業生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大軍的主要來源,成為支撐中小企業聚集發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鎮化發展的主力軍。
4月13日,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在北京閉幕。大會特別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
據統計,當前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2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培養更多高技能儀表人才,我們在行動
為滿足智能制造對儀器儀表員工的新要求,適應參與行業競爭的新格局,四聯集團高度重視智能技術工人的培訓,近年來著力打造全國儀器儀表制造工職工培訓基地、重慶市儀器儀表制造工職工培訓基地、重慶市高校、高職、中職儀表專業實習基地、四聯集團職業技能大賽基地和職工培訓中心,并以“四基地一中心”為建設目標成功申報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始建于1979年的北京市儀器儀表高級技工學校,經過40年的發展,通過引進德國雙元制、對標世界技能大賽、踐行工匠精神,把凝聚著特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的傳統技能學校,打造成集技工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公共實訓、職業技能鑒定、競賽集訓及就業服務為一體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為一體的現代職業技能學校,成為培養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搖籃。
一流的產品要由一流的技工來制造,先進的科研成果,如果沒有技工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視,我國儀器儀表高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一定會得到改觀,推動我國儀器儀表制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改變高端儀器儀表依賴進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