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來,“日本計劃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崩卫蔚卣紦衢T
話題榜,成為了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
據人民日報報道,4月13日早晨,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核電站含有對海洋環境等有害的核廢水。
消息一出,全球嘩然。這個決定意味著,有接近124萬噸的核污水,會被排入大海。相關研究顯示,核廢水排放后,只需要57天,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半個太平洋――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顯然,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廢水不僅僅是日本國內的問題,更是影響全球海洋生態和環境安全的國際問題。
引起恐慌的核廢水,有何可怕之處?
所謂核廢水,是在冷卻核反應堆后殘留的廢水。根據專家的研究,核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氚等多種放射性物質,它們各自的半衰期有所不同。氚的半衰期約為12.43年,銫-137的半衰期是30年,鍶-90半衰期29年,它們的危害都不是短時間內能消除的。
核廢水不僅對人類具有潛在的毒性,還能以更持久和更復雜的方式影響海洋環境。因此,核廢水排入海洋會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人類健康、生態安全等方方面面。
輻射污染影響大,加強監測不可少
福島位于日本本州主島的東北部,離中國相對來說比較遠。最先受到影響的,其實是太平洋北部的島嶼,以及北美西岸,會波及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等國家。
核廢水入海,雖然首先受到影響的不是我們,但不代表我們可以高枕無憂。過去從來沒有將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先例,這些放射性物質會帶來怎么樣的蝴蝶反應,還沒有人能下定論。
輻射污染與常規的水、聲、氣等污染不同,它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性,只能依靠監測儀器設備才能甄別。由于輻射具有不可感知性,并涉及公共安全及社會穩定等敏感問題,因此,加強對放射性物質及輻射環境的監測至關重要。
輻射環境監測產業市場廣闊
目前,我國核電事業快速發展,各類核設施不斷增加,輻射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伴隨電磁輻射活動快速增加,公眾對核與輻射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的輻射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巨大壓力。
輻射環境監測是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重要的基礎支撐能力,我國的輻射環境應急監測能力現狀與我國的輻射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形勢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在近二十年間,國家和地方通過各種方式開展了部分能力建設,至今全國各省級監測機構已經擁有部分輻射監測必需的設備,但儀器設備配置并不齊全,尤其是應對重大核與輻射事故的快速輻射應急監測能力薄弱。
隨著國家《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十三五”核能開發科研規劃》、《“十三五”軍工核安全規劃》、《“十三五”國家核應急規劃》等一系列文件的落地,中國核電建設正進入全新時代,政府大力扶植核電產業發展,預計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和在建裝機將達到 8800 萬千瓦。同時,隨著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以及核電事業的逐步發展壯大,對應輻射環境監測市場容量將逐步放大,輻射環境監測設備及服務市場需求空間將加速釋放。
后記:
福島核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放射性核素只能靠時間衰變,無法通過其他方式消除,因此會在生物和自然環境中不斷遷移,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近岸海域監測。
在2011年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后,我國高度重視海洋輻射環境監測,已經在全國沿海地區近海海域布置監測點,定期開展海洋輻射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