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美國塔夫茨大學在《科學―機器人學》發表論文,他們利用青蛙的皮膚細胞制成的微型活體機器人可以感知環境,可以治愈疾病并為自己提供能量。Xenobot活體機器人是去年提出的,得名于活體細胞的來源――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現在,活體機器人團隊已經改進了設計,并展示了其新的功能。
舊版本的活體機器人依靠心肌細胞的收縮來推動表面前進,而這些新的活體機器人游得更快,由其表面的毛發狀結構自行推動。它們的壽命也比上一代長了3到7天,上一代的活體機器人壽命只有7天左右。此外,新的活體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感知環境的能力,在藍光照射下會變紅。
以前曾有科學家嘗試制造活的機器人,比如無線控制蟑螂,這涉及操控活體動物,引發了倫理問題。而活體機器人與這些機器人不同,它們完全由活細胞構成。
我國儀器儀表工業雖然起步較晚,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對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儀器儀表行業更要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加速實現儀器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升級;要抓住機遇,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匯聚技術、專家、產品、工程項目,共同規劃儀器儀表行業的“十三五”發展藍圖。同時,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隨著節能降耗、減少排放和低碳經濟成為國家長期國策,風電、核電、智能電網、高速列車和軌道交通等新型產業對儀器儀表行業來說都是巨大的市場增長點。
雖然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發展迅猛,但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整體技術與水平有限,需要進一步發展智能儀器儀表,提升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另外,我國產品質量和可靠性一直儀器儀表行業發展中的一大硬傷,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國儀器儀表行業今后要提升產品的可靠性、適用性和性能。同時也需要進一步豐富儀器儀表品種規格,隨時快速生產出一批滿足特殊應用要求的產品。再者,產品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和精密度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儀器儀表自動化程度與國外相比,顯然不夠高,有些還需要人工進行操作。在計算機技術普遍應用的今天,要想獲得更高的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就必須進一步借助機器人、人工智能,提升儀器儀表自動化程度。
隨著國內
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機器人也開始應用在儀器儀表行業上,比如國內某儀器儀表制造企業,通過采用機器人,進行一邊機器人一邊工作人員的操作,機器人可以將生產效率提高45%,將人力成本降低50%。在這邊引用機器人的儀器儀表制造企業看來,智能生產線不僅實現了產品價值、盈利價值和品牌價值,更有無可限量的社會價值和資源價值。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報、OFweek儀器儀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