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一如既往地,許多行業也被提出了新目標。其中,不管是“十四五”規劃,還是2035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智能制造”都被多次提及。
圍繞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同時,“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提出,要構建“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基于這一前提,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多個部門也在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實現供需精準高效匹配,促進制造業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
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對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肯定,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國內制造業向著智能化的轉型步伐正日益加快。
另外,在規模、市場運行量、滲透率不斷增長之外,國內
工業機器人在形態上也正發生一些變化,簡單總結,即向著人機協作、小型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前進。
“十三五”期間,我國就高度重視數字化和自動化技術的國產替代,進入“十四五”發展期,關于“國產替代”的
話題也將繼續,尤其是在去年嚴肅的大環境下。
據了解,從技術上來講,新安裝的機器人中,有71%的零部件皆來源于國外,國產化率不足30%。其中,在上游最重要的三大零部件――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中,國產化率分別約為30%、22%、35%,相對較低,在產品精度、穩定性等方面依舊存在很大成長空間。
資料來源:百科、鎂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