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一詞,人們已不陌生,而無人機跨界,也是屢見不鮮。
自2016年以來,包括華為、小米、三星以及各大物流電商平臺都曾跨界無人機,一度掀起過行業跨界熱。不過近年來,伴隨著無人機發展門檻的提升,無人機市場的逐漸穩定,跨界事件也是有所減少。
本來以為,2020年受到疫情的沖擊,怎么也不會重燃無人機跨界熱。但誰曾想,恰恰是疫情讓無人機跨界熱重現。企業們為了應對疫情危機,紛紛尋求涉足其它領域獲取突圍,其中不少轉向了無人機。
那么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2020年都有哪些企業跨界無人機吧?
比亞迪
比亞迪給人最深的印象毫無疑問是車企。但其實,作為多元化發展的企業,比亞迪近些年一直在擴大自己的業務,包括電池、半導體等領域,比亞迪都有所涉及。而今年,比亞迪又將目光轉向了無人機領域,開啟了向無人機的跨界之旅。
6月15日,據天眼查顯示,比亞迪在深圳設立了一家全新子公司――深圳比亞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注資5000萬人民幣,是一家比亞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100%控股的全資子公司。其中,其主營業務涉及到民用小型非載人無人機的生產、研發和銷售。
川崎重工
作為日本一家起源于明治維新時代的企業,川崎重工一直都以重工業為主要業務,其主要制造航空設備、鐵路車輛、建設重機、電自行車、船舶、機械設備等。這樣一家百年老店,在今年也開始將觸手伸向了無人機領域。
6月份,據外媒報道,川崎重工研發了一款大型混合動力貨運無人機。該機能夠運載200kg貨物,飛行距離超過100千米,已完成了懸停測試。該無人機由川崎重工所屬的摩托車和發動機公司、航空航天系統公司和技術開發總部合作完成概念開發、設計和制造。
霍尼韋爾
霍尼韋爾是一家成立于1885年的美國老牌工業企業。其營業額達300多億美元,主要業務涉及航空產品和服務、樓宇、家庭和工業控制技術、汽車產品、渦輪增壓器以及特殊材料。作為一家多元化高科技企業,今年霍尼韋爾也加入了無人機研發大軍。
6月22日消息,霍尼韋爾表示已成立一個新的業務部門,致力于發展無人機系統和城市空中交通(UAM)行業。據悉,無人機系統業務部門將利用霍尼韋爾的技術、軟件、服務和專業認證知識來滿足霍尼韋爾在這些新興市場的勢頭和領導地位。
吉利
吉利和比亞迪一樣,也是國內非常熟悉的車企。9月15日,吉利發布通航戰略,表示將以無人機、飛行汽車研發生產與運營作為雙引擎,驅動通航產業發展,重塑客戶需求創新內涵,為客戶提供場景化解決方案。
同時,吉利科技集團還成立了沃飛長空科技有限公司,并同步上市發售新款傲勢X-Chimera25無人機產品,公布展示“無憂”整體解決方案。
索尼
索尼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對索尼的最初印象是它的相機,但近年來經過發展,索尼早已成為一家包含多元化業務的綜合性公司。目前,其不僅是世界最早便攜式數碼產品的開創者,同時也是世界視聽、電子游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
進入2020年,索尼進一步擴張自己的業務,開始入局無人機領域。11月9日,索尼公司正式宣布,啟動全新人工智能無人機項目,品牌名為“Airpeak”。索尼將致力于在無人機領域應用成像/傳感技術、以及3R技術方面做出貢獻。
滴滴
滴滴是我國網約車方面的龍頭,堪稱國內版“Uber”。目前, 滴滴一方面在壯大自己的傳統網約車業務,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探索新業務,比如發展自動駕駛汽車,試水社區團購業務等等。在此趨勢下,滴滴今年也開始涉足無人機領域。
11月份,在第三屆創新經濟論壇上,滴滴總裁柳青表示正在考慮用無人飛機送菜。一石激起千層浪,滴滴想要布局無人機應用的想法瞬間引發關注。只是不知未來滴滴是否會自己進行無人機的研發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