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人們對于網絡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在工業、農業、金融、交通等眾多產業發展中,網聯化趨勢也開始愈發凸顯,保障通信服務的正常、穩定與持久變得尤為重要。
但在一些地區,卻時常會因為地形、環境、災害等影響而造成網絡中斷、聯網困難,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地區經濟發展。那么在此情況下,該如何解決無網難題呢?智能制造網認為,應用
太陽能無人機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通信應用,價值明顯
太陽能無人機,顧名思義就是采用太陽能為動力源進行飛行和作業的無人機,其具有超長航時、持久留空、超高飛行、廣泛作業等特點,價值堪比準衛星。在軍民兩方面,太陽能無人機幾乎都有用武之地,而在通信領域無疑舞臺巨大。
憑借多重優勢,太陽能無人機能夠在通信服務領域帶來四方面的價值:
其一是增強已有通信服務。太陽能無人機能夠充當空中基站,靈活部署于高空之中,與地面傳統固定基站形成互補,通過“空地結合”進一步增強網絡通信服務,讓網絡覆蓋更加完善,通信效果更加升級。
其二是補盲偏遠地區通信。一些山區、海島通信無法普及的原因,是因為地形限制了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太陽能無人機的應用,則能夠從空中靈活的提供通信服務,直接跳過了地形因素對通信建設的阻礙。
其三是提供應急通信服務。當遭遇洪水、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襲擊時,傳統通信服務遭受重創,這時候太陽能無人機便能輕松進入災區,通過簡單靈活的部署提供有效的應急通信,這能極大促進救援開展。
其四是滿足遠程中繼通信。不管是軍事還是民用領域,太陽能無人機都能以中繼通信站的身份,成為將通信服務傳遞到更遠、打破地域限制的重要利器。讓通信訊號不必再受到地形、距離等因素的阻隔影響。
全球關注,爭奪焦點
正是基于上述四大通信價值,眼下太陽能無人機已經成為了全球焦點,不少國家都在積極部署、搶占高地。
其中,美國和英國是最先入局太陽能無人機的兩大玩家。前者在多年前就由極光飛行科學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分別研制出了“帕修斯”和“阿爾塔斯”太陽能無人機,之后臉書、谷歌等企業再度領銜了新一批太陽能無人機的發展;而后者,也早早研制出了“微風”及“西風”系列太陽能無人機,并在國防部門得到了有效應用。
相比這兩個國家,我國太陽能無人機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速度不慢、成果斐然。
2016年,西工大的“魅影太陽能無人機”橫空出世,彰顯了我國在該領域研發上的一定實力;2017年,“飛云”工程的開啟,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技術的國家;與此同時在2019年,我國自主研發的中大型太陽能驅動無人飛機“墨子II型”成功完成首飛,也彰顯著我國的發展已邁入實用階段。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個國家外,包括日本、韓國等國家也都在積極布局和研發。例如今年以來,韓國就已經完成了太陽能無人飛行器EAV-3的高空試飛活動,與此同時在近日,日本HAPSMobile公司也成功試飛了大型太陽能無人機Sunglider,這些無不表明,各玩家間的差距正在越縮越小,而行業競爭與爭奪也在愈趨愈烈。
未來發展,喜憂參半
那么在此背景下,未來太陽能無人機的發展前景怎么樣呢?根據相關數據預測,太陽能無人機的未來市場規模或將突破千億元,前景可以說十分廣闊。不過就目前來說,各國要想將這一的潛力變現也并不容易,因為在現有發展過程中,太陽能無人機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之后還有待各國去有效攻略和解決。
例如,其中最為直觀的就是太陽能無人機在技術方面還不夠完善。
一方面,太陽能無人機還無法做到完全自主,背后仍需飛行員24小時全程操控,在智能化水平上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太陽能無人機功能集成還完全不夠,在5G、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展下,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技術與設備融合,提升功能。
除此以外,在生產和成本方面,太陽能無人機也存在諸多不足。
由于其為了保障穩定的高空飛行,使用了大量新材料、新技術來減輕重量,同時由于在研發、制造方面的一定升級,都給其發展帶來了高額成本,也使得產品始終無法進入量產階段。在此背景下,太陽能無人機的商用普及之路還較為漫長,有待突破。
好消息是,政府方面對于太陽能無人機的關注程度頗高,給予的政策支持與紅利也不少,未來我們可以期待行業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