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污泥處理處置項目擴建工程荔枝溝項目一期工程已經進入調試收尾階段,據悉8月就將建成并投入商業運營。該項目投產后,三亞污泥日處理規模將達到250噸,處理干化后的污泥含水率下降到55%以下。
全國類似這樣的項目,還有很多。
2020年7月21日,中國十九冶集團中標武漢市青山區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該項目包括新建2條污泥干化生產線、1座濕污泥應急倉庫、1套
污水處理系統、1套應急除臭裝置、1套冷卻循環水系統等,預計2021年1月竣工。
而市場上,類似這樣的需求,正在可見增加。
據中電環保發布的2020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盈利同比增長0-15%,預增的主要原因就是水環境治理(包括分布式智慧水體凈化)運營規模增長,污泥耦合處理業務增長。
實際上,涉足水處理以及污泥處置行業的環保企業,多多少少會受益于目前污泥處置需求的增長。
近年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泥處理和處置技術、設備都有了長足進步。國內也有不少城市為了鼓勵環保企業進行污泥處置,發布了補貼政策,現行污水處理費中也將污泥處理費納入其中。可以說,現在是一改之前“重水輕泥”的態度,轉而著重污泥存量消納和新增處置能力。
污泥這個概念大家都知道,但是污泥分類和處置形式有不少人容易混淆。
在整個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過程中,污泥類別可分為原初污泥、初沉污泥、二沉污泥、活性污泥、消化污泥、回流污泥、剩余污泥、污泥氣等,能夠很好地對應處置流程。自然,其處置方式就包括好氧、厭氧、中溫、高溫、濃縮、脫水、壓濾、干化、焚燒等。
目前,在污泥減量化工作有了初步沉淀之后,資源化利用就提上了日程。從污泥的堆肥技術、制沼技術、微波輻照技術、超聲波處理技術、重金屬脫附技術、微生物處理技術、污泥熱化學處理、制活性炭技術等方向上,可以分解出很多有價值的再利用產品。
像有機肥,大約每處理1噸污泥可獲得150元左右的經濟效益。
就市場而言,我國污泥處置市場按照10%-15%的增速看,2020年市場規模保守估計大約達到700億以上,至770億元之間,樂觀預計或將摸到千億門檻。對企業來說,還是有很多空間可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