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風潮,如今已席卷全球,幾乎世界各個主要國家都已經開始對物聯網技術、軟件、硬件展開布局。看似普通的
傳感器,在龐大的物聯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難以被替代。
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在2.7萬億到6.2萬億美元之間,其中傳感器作為物聯網技術最重要的數據采集入口,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預計2020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突破1800億元。
放眼國際,目前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由美國、德國、日本的幾家行業巨頭主導,博世、日立、霍尼韋爾、飛思卡爾等傳統電子行業巨頭,都把傳感器作為未來業務的主要增長點。從國內來看,眼下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的傳感器生產企業已經逐漸分散擴大,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沈陽、深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
在各地火熱布局傳感器的背后,我們回歸本質,來探究一下物聯網與傳感器之間的關系。其實,物聯網和傳感器是相輔相成的。傳感器類似于人的眼睛、嘴巴和耳朵,但又不僅僅像人類感官那么簡單,傳感器可以收集很多有用的信息。可以說,這些傳感器是整個物聯網系統運行的基礎。正是有了傳感器,物聯網系統才有內容傳遞給“大腦”。
傳感器可以使用幾個
標準進行分類。其一,按照被動或主動來分。主動傳感器需要外部能源才能工作,而被動傳感器則不需要。其二,基于用于檢測和測量性質(機械、化學等)的方法。其三,模擬和數字。模擬傳感器產生模擬信號或連續信號,而數字傳感器產生離散信號。
簡單來說,輸出數字量的傳感器就是數字傳感器,常見的數字傳感器有震動傳感器、按鈕傳感器、觸摸傳感器、碰撞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是不能忽視的,在稱重領域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有效結合下,數字化、智能化的電子衡器市場需求日益顯現。
數字式稱重傳感器,是數字傳感器的一種類型。據悉,數字式稱重傳感器是基于數字處理電路和數字補償技術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技術革新以及配套使用的數字稱重儀表,在工業生產、物流配送等領域應用較多。
數字溫度傳感器,是數字傳感器的又一種重要類型。新型數字溫度傳感器的應用范圍廣泛,它不僅廣泛應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大量用于現代工業生產的自動化控制和生產過程檢測控制系統。
物聯網數字化世界的長遠目標,是實現信息化,即獲取決策信息。從物聯網一開始發展到現在,不能忽視的一大瓶頸依然在兩端,即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毫無疑問,萬物互聯的實現,對數據采集、處理等流程要求較高,以前結構型、固體型傳感器已然無法滿足需求,結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傳感器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智能傳感器、MEMS傳感器有望迎來爆發。
微型化、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多功能等,正成為傳感器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為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廠商在研制傳感器產品時將會更加注重產品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智能要素等。傳感器的智能化是在傳感器中內置微處理器,使其具有自動檢測、自動補償、邏輯判斷、數據存儲、邏功能計算等功能。
萬物互聯時代,基于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人們將看到一個更加精彩、更富動感的世界。